美國近期一項研究揭露市面上多數牙膏品牌存在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問題,包括鉛、砷、汞與鎘等致癌物質廣泛出現在成人與兒童用牙膏產品中,其中不乏各大知名品牌產品,甚至包括部分標榜天然或專為兒童設計的產品。食藥署今(21)日回應,依照台灣法規,一般牙膏屬於化粧品,鉛、鎘、汞等其化合物不得超過殘留限量規定,若不符規定,依法可處新台幣2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根據《衛報》報導,本次調查由美國非營利環境倡議組織「無鉛安全媽媽」發起,他們委託第三方實驗室進行,共檢測了51種牙膏與牙粉產品,其中90%被驗出含有鉛,65%含劇毒物砷,將近一半產品含有汞,另外約三分之一含有鎘。檢測對象不僅涵蓋一般成人牙膏,亦包括標榜天然成分的產品與兒童專用牙膏。部分品牌甚至同時含有多種重金屬毒素。
此項調查源自「無鉛安全媽媽」創辦人魯賓十多年前接觸到多位血中鉛濃度異常升高的孩童家庭,並發現這些孩子皆使用同一品牌牙膏Earthpaste。從2024年起,她使用XRF檢測儀器初步驗出多款牙膏鉛含量偏高,隨後藉由讀者群眾募資,將各大品牌樣品送往獨立實驗室進行詳細分析。被點名的品牌包括佳潔士、舒酸定、湯姆的美國、布朗博士、戴維斯、珍醫生、高露潔與布萊特醫生等知名產品。
部分公司強調檢測數值未構成健康威脅,亦有業者指稱重金屬在自然環境中難以避免,有數家公司甚至寄發律師函,試圖阻止公開內容,但魯賓堅持發表調查結果並張貼於其部落格。這些牙膏明顯違反了美國華盛頓州的標準限制,但並未觸及聯邦法規的上限。魯賓指出,聯邦標準過於寬鬆,聯邦政府早已確認鉛在任何劑量下皆具毒性,不應有任何「安全範圍」,在2025年看到這種結果「實在令人無法接受。」
「無鉛安全媽媽」分析,污染源頭可能來自牙膏中常見的幾種添加劑,例如羥基磷灰石、碳酸鈣與膨潤土。羥基磷灰石多取自牛骨,號稱可幫助牙齒再鈣化;碳酸鈣則用於清除牙垢;而膨潤土作為清潔劑在多數「天然」牙膏中出現頻率極高。檢測發現,鉛含量最高的牙膏多數含有膨潤土,單獨測試羥基磷灰石與碳酸鈣樣本時亦發現含有可疑重金屬。
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規範牙膏鉛含量不得超過20000ppb,但華盛頓州已將新標準降至1000ppb,預計會陸續要求企業調整配方。不過,目前仍無任何品牌承諾將積極去除重金屬污染來源,也無任何企業主動承諾改善。此外,在51項檢測樣本中,仍有少數兒童牙膏未檢出任何重金屬,其中包括布朗博士嬰兒牙膏,其配方中也不含上述三種高風險成分。
對此,食藥署表示,在我國一般牙膏於我國屬於化粧品,產品的標示、成分與衛生標準,應符合「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相關規定。依衛福部公告,化粧品禁止使用鉛、鎘、汞和砷及其化合物,如果原料或製程無法避免,產品中之自然殘留不得超過鉛10ppm、鎘5ppm、汞1ppm及砷3ppm。若不符規定,涉違反第6條規定,依法可處新臺幣2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