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桃園醫院表示,現代人「機不離手」,捷運、公車、床上到餐桌,手機早已成為標配,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對健康不好,但是門診這樣的患者依然有增無減。
部立桃園醫院復健科主任李偉強指出,許多人出現手麻、頭痛、肩頸痠痛等症狀,常與過度滑手機相關,若不及時調整使用習慣,恐導致慢性疼痛甚至功能障礙,走上復健之路。
桃園醫院職能治療科職能治療師謝秉融說,長期滑手機可能引發板機指、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等問題,職能治療會透過手部功能評估,設計個別化介入計畫,包括手部協調訓練、肌腱滑動運動、關節活動度維持等,以改善動作功能並降低復發機率。必要時,也會建議配戴拇指或手腕副木,減少肌腱與神經壓力,並指導正確穿戴方式。
除了手部問題,許多患者也因長期低頭或側躺滑手機,出現烏龜頸、肩頸僵硬甚至頭痛,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何允蘋指出,治療會結合姿勢分析、徒手治療與熱敷等方式改善急性症狀,再搭配深層肌群訓練與伸展運動,協助病人重建正確動作控制,預防復發。
部桃復健科傳授3招自我保健,預防滑手機不傷身,包括固定休息時間–每使用手機30分鐘,應休息5分鐘,活動手指並伸展頸部。為第二調整操作姿勢,盡量將手機抬至視線水平,避免低頭及手腕過度彎曲;另外就是出現警訊時不要輕忽,趕快就醫,像手麻、手指卡住、肩頸僵硬或頻繁頭痛時應都是警訊,盡早就醫評估。
謝秉融提醒,許多人輕忽滑手機衍生的初期症狀,以為只是小毛病,但若長期忽視,可能演變為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的功能障礙。他強調滑手機是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但正確的使用方式與提早預防觀念,才能有效避免長期復健與慢性疼痛的風險,不讓小病變大病,從今天開始練習正確使用手機的習慣,記住上面3招,也是守護健康最簡單也最有效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