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太生醫傾全力以阿茲海默症為研發重點,主攻失智症植物新藥,董事長徐宜生與研發團隊24日公布全球首創唯一應用於失智症的植物新藥,並已完成美國FDA核准下的臨床二期(IIa)試驗,正積極推進至二期後段(IIb)。台灣目前還有中研院神經賦活團隊等多家公司該款新藥進入臨床試驗。
阿茲海默症缺藥的急迫性,患者預計將於2050年突破1.5億人,年支出達數千億美元,美國FDA曾開啟快速審查通道,百健及禮來成功取得藥證但僅有15%病患符合使用,且藥品副作用高、治療效果不佳、成本相對較高,阿茲海默症用藥成為典型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全球醫療乃至資本市場,都在引領期盼有更安全、更有治療效果的阿茲海默症用藥橫空出世。
博太生醫董事長徐宜生表示,博太主攻失智症植物新藥,亦成功拓展至其他腦部與老化疾病的適應症,包括糖尿病足潰瘍與癌症放療引起的皮膚損傷,相關產品已完成臨床並取得國內二類醫材核准,後續正積極規劃國際上市調研,展現平台式新藥開發的可擴展性與臨床成果。
董事長徐宜生曾任中國大潤發商品總經理、中天生物科技大陸銷售副總裁、好又多量販中國區營運處總經理,擔任博太董座將協助博太生醫在國際市場拓展及取得資本運作上重要突破。
博太邀請台灣植物藥與法規界重要人物,如鍾玉山博士加入專家團隊,鍾博士是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曾任財團法人生技中心(DCB)化學製藥研究所副所長及植物新藥聯盟創辦人,專長包括中草藥分析、植物新藥開發及中草藥GACP種植,並在植物藥的開發領域具備深厚的專業實力。
徐宜生指出,博太生醫未來將進一步擴展亞洲醫療市場於新加坡成立子公司,為未來與歐美藥廠的授權與併購鋪路;亦推行「一藥多用途」及「三軌併行(一植物新藥、二國際代工及醫材、三符合美國FDA法規標準的GACP農業種植規範)」的營運模式,讓創新成果可透過不同商業管道分階段變現,不僅平衡風險、降低資金壓力,也強化現金流與營運彈性,此模式也獲得策略投資人高度認同。
博太生醫(Botanicure)指出,全球藥品開發主流領域如小分子與專一單株抗體藥物,早已由跨國藥廠高度壟斷,對中小型生技公司構成資金與技術門檻。然而植物藥開發需結合農業、藥理、法規與文化背景,進展相對緩慢,正好成為台灣科技農業強項延伸的創新場域。透過農業科技導入GACP、標準化、AI技術及科技發展與製程技術,將傳統本草提升為國際規格的新藥,而台灣在植物新藥領域領先全亞洲,全球第三支成功取得藥證的植物新藥正是出自台灣。因此,台灣在植物新藥領域具備專業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