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生活工場傳「全關」實體店!受國外品牌影響 董座:門市業績不斷受挫

壹蘋新聞網

發布於 04月17日03:43
生活工場董事長王慶輝。莊宗達攝
生活工場董事長王慶輝。莊宗達攝

【記者莊偉祺/台北報導】在IKEA、無印良品未進駐台灣之前,生活工場曾是市佔率最高的本土家居品牌,但近年從上百家據點縮減到只剩20餘家門市,不但北市士林店的起家厝保不住,就連證交所公開資料中也顯示,生活工場曾負債高達2.41億元以上。《壹蘋新聞網》今(17日)詢問百貨業者,已證實雙方正溝通後續將不再續約。生活工場則暫回應,近年配合如空軍「服裝供售站」等業務,公司經營方向仍持續轉型中。分析生活工場近年狀況,受到國外品牌來台等消費習慣改變的影響,王慶輝也坦言,加上疫情期間消費者習慣網購,即使疫情過去了,如今仍有許多人到門市只看實體商品比較價格,後續還是回到網路上購買,造成門市業績不斷受挫。

生活工場成立於1993年,其產品涵蓋家具、家飾、廚房用品等品項,曾在全台擁有上百家銷售據點,在IKEA、無印良品等國外品牌未進駐之前,是家居品牌中全台市佔率最高,也被不少人評為具有高CP值、高質感等特色。

但近年來因國外品牌夾擊,再加上疫情因素影響,生活工場目前門市全台僅剩20餘家,且2023年時士林區創始店文林店宣布8月正式關閉,結束長達30年經營,外界推測與租金、人事成本壓力都有關係。

《壹蘋新聞網》日前專訪生活工場董事長王慶輝,他從士林創始店的送貨小弟做起,一路見證生活工場歷經電商到目前標案等經營模式不斷轉型,他透露未來生活工場更將朝向中大型商場發展,結合海景咖啡廳、美食街,或是導入文創商品的類誠品型態。

王慶輝也透露,近年來生活工場不斷在轉型,曾在2006年時就搶先許多同業進軍電商市場,直到現在電商運作仍與市場通路進行整合。但王慶輝也坦言,近幾年家居產業受到國外品牌進駐影響,加上疫情期間消費者習慣網購,即使疫情過去了,如今仍有許多人到門市只看實體商品比較價格,後續還是回到網路上購買,造成門市業績不斷受挫,因此也思考更多轉型的可能性。

生活工場目前全台共有20餘家門市。壹蘋新聞網攝
生活工場目前全台共有20餘家門市。壹蘋新聞網攝

今(17日)《壹蘋新聞網》實際致電生活工場,目前董總仍在開會中,業者方面僅表示配合如空軍「服裝供售站」等業務,公司經營方向仍持續轉型中,實體門市也將持續至年底。

生活工場現經營空軍服裝供售站,可看到迷彩服、水壺等掛上品牌標籤。壹蘋新聞網攝
生活工場現經營空軍服裝供售站,可看到迷彩服、水壺等掛上品牌標籤。壹蘋新聞網攝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