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今天(24日)舉行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竣工揭牌典禮,由原本8千多位,增加至1萬2千多位,文化部長李遠的舅舅「黃梅」也在既有人權碑名單中,如此特別的「相遇」場合,讓李遠感觸很深,強調「轉型正義的工作不會停止」。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2015年設立「人權紀念碑」,將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姓名及年代刻錄於石塊上。因應政治檔案開放、史料研究成果及轉型正義進程,人權館於2024年6月啟動紀念碑整修工程,同時更新刻錄名單,由原有8,709位,增加至12,060位。本次整修,除增加錄名石塊放置空間、改善石塊安裝方式,也增設紀念碑查詢系統,並與「國家人權記憶庫」網站連結,讓外界能更輕易了解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史。
24日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竣工揭牌典體上,政治受難者高一生的孫子高崇文也分享受難者家屬的感觸與影響,並現場演奏長號,另外也邀請基隆深美國小童聲合唱獻唱,並由文化部長李遠與政治受難者協會代表、政治受難者前輩楊田郎等人及家屬,共同進行紀念碑揭牌及豐碑儀式。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表示,他等這一天等了很久了。他特別提到,小時候就聽媽媽說,他的舅舅和另外七個人一起被槍斃,她去現場看的時候,只看到一個磚塊,上面寫著歐陽宮斗等7人,換言之,他的舅舅當時連名字也沒有,加上媽媽從小告訴他,「舅舅是壞人」,所以他一直不知道他舅舅有沒有資格可以刻在人權紀念碑上。
直到今天,他以文化部長身份出席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竣工,才刻意找了一下,發現舅舅的名字「黃梅」果然在上頭。李遠說,他出生時就是舅舅被槍斃的年紀,聽說被關的那一年遭到酷刑,但舅舅都沒有招供,所以才保護了他們一家人。
在這樣特殊的場合和舅舅「相遇」,李遠很感慨,他強調,白色恐怖其實是一段從228事件之後很長的歷史,它的受害者不只是本省、外省,它只有加害者跟被害者,白色恐怖也不是一個用顏色可以來去更換的,被迫害的每一個名字的背後,就是一個家庭,每個家庭後面就是一個家族,許多的家族加起來就是一個國家,因此在紀念碑上錄名是非常重要的,也強調,在他任內,轉型正義不會停止。李遠:『(原音)每一個受害者在這邊他可以講出很長的故事一樣,所以當我們把名字刻上去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至少他還有名字,我們會在不同時候相遇,很奇怪,我來這邊工作了11個月,我不斷地跟很久以前的人相遇,包括今天我跟我舅舅相遇、跟大家相遇,我覺得在我的工作上,轉型正義不會停止。』
李遠也提到,先前在立法院審查《不義遺址保存條例》,很多立委反對,認為定義應該往前拉到清朝、日治時代,他則認為,這些人應該要理解別人的痛苦,正視白色恐怖歷史。李遠說,在《不義遺址保存條例》沒有通過之前,文化部會提出「具有轉型正義意義的場所」計畫,由民間主動申請。
李遠重申,正視白色恐怖,不是要重新挑起仇恨,而是要看到真相,勇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