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伴侶討論起未來的育兒情境。我說,如果我們有個兒子,我希望他跟爸爸去男廁,這樣比較不會侵犯到其他女性的隱私與安全感。但伴侶想了一下,問我:「那如果有一天是你帶他出門呢?難道要讓他自己進男廁?」那一刻,我們都沉默了。
因為我們都知道,讓人遲疑的,不是孩子的年齡或能力,而是——我們不確定男廁裡會出現什麼樣的大人,甚至連男人,也不敢完全相信男人。
那為什麼社會「不信任男性」?
一、因為男性社會不願主動約束自己人
我們擔心男廁裡的陌生人,我們害怕孩子被單獨靠近,我們對與男性共處空間保持警戒——這些,不是偏見,而是現實經驗累積出的防衛機制。但為什麼這些風險,總是要女性來承擔?為什麼不是男性主動建立一個值得信任的文化?因為,男性群體往往不清理門戶、不建立標準,甚至視揭露為背叛。
二、父權制度給了男性權力,卻沒有責任與界線教育
從小被鼓勵征服、壓抑逃避脆弱、拒絕自省,卻被包裝成「男子氣概」。當權力與逃避並存,結果就是——一個連男性都不信任男性的社會。
圖片來源:canva
三、不信任是結果,不是偏見
根據統計,多數性侵、家暴、權勢性騷擾與幼童性侵案的加害者是男性。女性的警覺,不是仇視,而是一次次經驗換來的本能。當信任不斷被辜負,不信任就成為一種保護機制,不是社會不給男性機會,是男性群體未曾交出「可信的文化與行動」。
四、讓公共設計與性別教育一起改變
問題不在女性太敏感,也不在孩子太脆弱,而在於:我們的社會,至今仍把「信任男性」當作一場冒險。為什麼男廁缺乏親子設施?為什麼中性廁所仍不普及?為什麼從小就沒有人教男孩界線、責任與「不可以」?不是所有男性都是問題,但要建立一個讓人安心的社會,每個男性都該是解方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canva
不信任,不是出於厭惡,而是為了自保。要改變這局面,靠的不是更多解釋、更多辯護,而是更多男性願意站出來,說:「我會做得更好。」不是讓女性再多包容一點,孩子再多堅強一點,而是男性群體必須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揭露。父親教出尊重,老師講清界線與權力,朋友之間不再縱容錯誤——當男性不再沉默,社會才可能重新建立信任。
圖片來源:canva
這不是育兒的選擇題,而是關於信任、責任與長年失衡的提醒。女性的不信任,來自太多次被辜負的經驗。如果男性不開始彼此提醒、彼此制止、彼此反省,這份不信任,只會繼續擴大——直到無法修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