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統計,國人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達7.99%,患者達35萬人。衛福部食藥署針對輕微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患者,目前核准已二款新藥,以延緩失智。醫師表示,此兩款新藥作用為清除大腦類澱粉蛋白沉積,建議患者用藥治療前應進行評估與檢查,主要是患者自己與家人都覺得出現記憶力不佳、時間地點混淆、外出後找不到回家的路等,並搭配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大腦有無類澱粉沉積,評估是否用藥,但若未出現症狀者則不建議評估。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說,食藥署核准失智症新藥的適用對象為輕微失智者,且多已出現症狀,以國健署公布失智10大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等,若出現這些症狀就應至醫院進行評估。
「失智症新藥,主要是消除大腦沉積的類澱粉。」傅中玲說,患者經臨床症狀評估後,若確定為輕微失智症,由於藥物作用為清除大腦沉積的類澱粉蛋白,而須進行PET檢查確定大腦有無類澱粉沉積。因此,如只是有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家族史者,若尚未出現失智症狀,不建議進行檢查,因為健康人中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正的比率僅為一成。
傅中玲說,經評估輕微失智者可以用藥治療時,還需進行基因檢測,若檢測第19對二條染色體都帶有APOE第四型基因,目前食藥署核准其中一家藥廠的新藥仿單,為規定不可用藥,相信對另一家藥廠也是一樣的規定。
傅中玲說,失智症無法治癒,目前二款新藥能讓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認知和功能下降速度,分別減緩了27%及35%,如早期患者雖會出現迷路等情形,但日常生活都能自理,這時用藥以延後病情惡化4至5年,對病人及家屬來說,其實都是滿開心的。
「但影響民眾是否用藥的關鍵,還是在於藥物價格。」傅中玲說,輕微失智患者被確診後,將面臨要不要花費百萬元接受治療,因症狀輕微時,生活還能自理,往往猶豫再三,但隨著病情惡化,當想治療時已過黃金治療期,而是否要花一筆錢,投資一個比較好的未來,「這是值得考慮的事情」,但因每個人經濟狀況不同,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