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驚!國人9成水果攝取不足「小學生僅6.4%」醫曝早餐正確吃法

三立新聞網

更新於 1小時前 • 發布於 11小時前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師提醒,水果中水溶性纖維與維生素C有助於學童學習力,建議每日可攝取2份水果量。(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醫師提醒,水果中水溶性纖維與維生素C有助於學童學習力,建議每日可攝取2份水果量。(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醫師提醒,水果中水溶性纖維與維生素C有助於學童學習力,建議每日可攝取2份水果量。(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你今天吃水果了嗎?根據國健署調查發現,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不足,九成未達每日2份水果的建議攝取量。對此,醫師提醒,水果中水溶性纖維與維生素C有助於學童學習力,更能抗發炎、助排毒、改善心血管等,建議每日可攝取2份水果量,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奇異果等水果,也可搭配主食一起食用,讓早餐營養更均衡。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遠低於建議標準,尤其是7-12歲的小學生中,僅6.4%達到每日「2份水果」的建議攝取量。

不過,孩童除了水果攝取不足,早餐也吃的不正確。董氏基金會日前調查台灣國小學生早餐,發現有超過一半(50.7%)的學童早餐吃得不夠健康。調查顯示,學童常吃外食早餐常攝取過多的油糖鹽,如鐵板麵、熱狗、雞塊、薯條等,再搭配奶茶、調味乳品等含糖飲料,除了攝取過多熱量,更造成脂肪堆積,導致現代孩童容易變胖、體虛、生病,更增加罹患慢性病風險。

今年9歲就讀小三的旭時,則大口大口吃著喜歡的水果,原來是要以身作則。旭時媽媽說知道水果補充營養素的重要性,所以讓三個小孩從小就培養吃水果的習慣,而奇異果等水果很方便食用、又富含豐富的營養素,所以身為老大的旭時從小就會自己去冰箱拿來吃當點心,另外兩個小朋友也慢慢喜歡吃水果來代替零食。

旭時(圖中)從小就習慣攝取水果,更說喜歡吃奇異果。(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旭時(圖中)從小就習慣攝取水果,更說喜歡吃奇異果。(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旭時(圖中)從小就習慣攝取水果,更說喜歡吃奇異果。(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台灣兒童糖尿病協會理事長羅福松表示,家長常忽略水果攝取的重要性,攝取高維生素C與高水溶性膳食纖維的水果有助於兒童的學習表現。血漿中的維生素C濃度,越高認知表現越好。若能每日攝取的話,更有助於專注力並降低因生理因素產生的壓力問題,強化免疫系統、幫助骨骼生長等;若攝取不足,容易影響孩童生長發育,導致學習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他也提及腸道對兒童學習與成長至關重要,水溶性膳食纖維是影響腸道益生菌的重要營養素。國際研究也顯示,多數的水溶性膳食纖維須透過水果攝取利用率更高。水果長期攝取不足造成特定營養素攝取缺乏,會影響兒童腸道菌叢發展,有可能會影響到免疫系統。

羅福松醫師(上圖)與專家提醒,水果攝取應以「原型水果」為主,避免以果汁取代水果,避免膳食纖維流失,增添肥胖等健康風險。(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羅福松醫師(上圖)與專家提醒,水果攝取應以「原型水果」為主,避免以果汁取代水果,避免膳食纖維流失,增添肥胖等健康風險。(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羅福松醫師(上圖)與專家提醒,水果攝取應以「原型水果」為主,避免以果汁取代水果,避免膳食纖維流失,增添肥胖等健康風險。(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羅福松醫師(上圖)與專家提醒,水果攝取應以「原型水果」為主,避免以果汁取代水果,避免膳食纖維流失,增添肥胖等健康風險。(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羅福松醫師(上圖)與專家提醒,水果攝取應以「原型水果」為主,避免以果汁取代水果,避免膳食纖維流失,增添肥胖等健康風險。(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因此,他建議民眾健康應從早餐開始,優質早餐除了要有全穀雜糧類的主食、優質蛋白質食物,還要增加纖維質攝取,如搭配芭樂、奇異果、蘋果等水果,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血糖穩定。不過他也提醒,水果攝取應以「原型水果」為主,避免以果汁取代水果,許多家長會打果汁給孩童喝,以為這樣比較營養,因打成果汁讓膳食纖維流失,且可能額外添加糖,反有肥胖等健康風險。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也提醒,健康飲食習慣要從小培養,鼓勵學童每天從早餐開始吃足水果,小番茄、奇異果、橘子、木瓜、香蕉都是不錯的選擇,熱量低但營養價值高。另,董氏基金會展開「每日兩份水果從早餐開始」校園活動,邀請全台國小一起加入。

★立即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官方帳號,給你最新焦點話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