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今天(22日)表示,政府自2007年10月將「屈公病」列入法定傳染病以來,今年累計已出現11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創下近18年來的同期新高。此外,今年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累計也達44例,同樣是近5年同期次高。
疾管署指出,截至4月21日出現的11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有9例都來自印尼,另2例分別來自菲律賓及斯里蘭卡。截至4月21日累計的44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也以印尼居多,連同上周新增的2例,總計已有21例,其次則是菲律賓8例、越南5例。
事實上今年以來,全球屈公病疫情累計已達8萬例、其中46例死亡,主要集中美洲地區,且以巴西最多、超過7萬例;法屬留尼旺島病例數也已超過1萬例;印尼衛生部也已針對屈公病疫情發布警報。
此外,全球登革熱疫情繼去年突破1,400萬例,刷新史上最高紀錄後;今年疫情持續,且以美洲地區最嚴峻,累計已超過193萬例,不僅巴西超過173萬例,哥倫比亞、墨西哥及秘魯疫情也相當嚴峻,印尼疫情也持續上升且導致台灣境外移入病例攀升,而且菲律賓及越南的疫情也高於近年同期。
由於屈公病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均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只是屈公病的潛伏期為2-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7天,部分感染者會出現持續數週的倦怠感,部分患者的關節甚至會痛到無法行動,且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但典型的登革熱則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所幸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
疾管署強調,預防屈公病與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為清除孳生源,隨著近來氣溫逐漸上升,各地偶有降雨,有利病媒蚊孳生,社區感染與傳播風險增加,呼籲民眾定期檢視戶內外環境,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防止病媒蚊孳生,同時落實防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