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台大研究榮登國際期刊 逾67%國人支持3情境可請求醫師協助死亡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4小時前 • 發布於 9小時前 • 陳念宜採訪
台大教授陳端容今天(24日)正式對外分享研究結果時指出,超過6成7的國人在三種情境下都支持病患有權請求醫師協助死亡。(圖擷自陳端容簡報)
台大教授陳端容今天(24日)正式對外分享研究結果時指出,超過6成7的國人在三種情境下都支持病患有權請求醫師協助死亡。(圖擷自陳端容簡報)

為了了解台灣民眾對「醫師協助死亡(Physician-Assisted Dying)」的看法,台大進行全國大規模問卷調查,蒐集到近4千人的有效樣本並進行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在今年榮登重要國際期刊《BMJ Open》,台大教授陳端容今天(24日)正式對外分享研究結果時指出,超過6成7的國人支持病患有權要求醫師協助死亡,然而,醫事人員普遍支持「自然死」勝過「尊嚴死」。

《病人自主權利法》在2019年正式上路,衛福部指出,這是全亞洲第一部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我國民眾「自然死」的權利因而獲得保障,然而,關於「尊嚴死」,台灣社會有共識了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端容24日表示,為了了解台灣民眾對「醫師協助死亡((Physician-Assisted Dying)」的看法,台大在2022年8月至12月之間進行問卷調查,蒐集到來自全國3992位成人有效樣本並進行分析研究。

陳端容說明,例如醫師提供致死藥物給病患,由病患自主決定是否服用,最後一個「致死」的動作由病患自己執行,這就屬於「醫師協助死亡」;如果醫師直接注射致命藥物到病患體內,這就算是「安樂死(Euthanasia)」。

台大教授陳端容指出,在已將「醫師協助死亡」合法化的國家,符合尊嚴死的病患條件依舊相當嚴格。(圖擷自陳端容簡報)
台大教授陳端容指出,在已將「醫師協助死亡」合法化的國家,符合尊嚴死的病患條件依舊相當嚴格。(圖擷自陳端容簡報)

陳端容表示,本次問卷調查邀請國人設想在3種情境下是否支持病患有權請求醫師協助死亡,第一種情境是病情已到末期且被預期壽命有限,身上有無法忍受的痛苦且無法治癒,例如癌末病人;第二種情境是,雖然不是末期病人,但身上有無法忍受的痛苦,而且無法治癒,例如漸凍症患者;第三種情境是病人已嚴重喪失認知能力 ,沒有改善方式且無法治癒,例如極重度失智症患者。

陳端容表示,67.6%的填答者在三種情境下都支持病患有權請求醫師協助死亡,研究團隊分析填答者身分發現,性別、年紀、宗教信仰、病患病情及疾病類型等因素都會影響填答者的決定。她說:『(原音)我們看到末期且預期壽命有限的痛苦情境有最高的支持度,但是,高教育程度的民眾對於嚴重喪失認知能力這樣的情境,並不支持醫師協助死亡,就反映出嚴重喪失認知能力這件事情,其實在醫療決策上有相當複雜的…倫理上的複雜性,再來,我們也看到醫療相關專業人員,在每一個情境都不支持,(我們推測)因為他們以行善為行醫的指導原則,會優先考慮減輕(病患)痛苦,延長生命,而不是加速死亡。』

知名作家瓊瑤去年12月在家中自盡身亡,當時她身體尚屬健康,陳端容表示,以瓊瑤這個案例來說,即使是在醫師協助死亡以及安樂死都合法化的國家,例如荷蘭、比利時,瓊瑤都不符合獲得善終權的條件。

陳端容也指出,由於願意執行安樂死的醫師仍是少數,加上法規嚴謹,不是任何人都符合申請資格,所以,在荷蘭,透過安樂死離世的人數,只佔整體死亡數的4%,而比利時佔比更低,只有2%,因此她認為,「一旦讓安樂死合法化可能會大幅拉高死亡率」這種說法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陳端容表示,這次調查對象是20歲以上成人,調查時間是2022年8月至12月,採線上問卷調查,總共蒐集到4069份問卷,其中,以滾雪球抽樣方法取得941份問卷,並透過各大社群平台發送問卷回收了2061份問卷,此外,為了觸及更多醫事人員、照服員、長者等特定族群,也跟中華老年照護協會合作,回收了1067份問卷,最終有效樣本總計共3992份。

※珍惜生命,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福部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為了了解台灣民眾對「醫師協助死亡(Physician-Assisted Dying)」的看法,台大進行全國大規模問卷調查,蒐集到近4千人的有效樣本並進行分析研究,台大教授陳端容指出,這篇論文的價值或許不在數字,而在其「社會文化指標性」 它反映出⺠眾害怕生不如死,接受善終自主,對於尊嚴死的態度趨於開放。(圖擷自陳端容簡報)
為了了解台灣民眾對「醫師協助死亡(Physician-Assisted Dying)」的看法,台大進行全國大規模問卷調查,蒐集到近4千人的有效樣本並進行分析研究,台大教授陳端容指出,這篇論文的價值或許不在數字,而在其「社會文化指標性」 它反映出⺠眾害怕生不如死,接受善終自主,對於尊嚴死的態度趨於開放。(圖擷自陳端容簡報)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