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鼓勵中高齡者回歸職場,一方面紓解缺工壓力,一方面讓這年齡層的人找到自我價值。甚至年初還立法,三讀通過「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希望提高55歲以上族群的勞參率。不過學者提出質疑,這項法案中的大多措施,在現行的「中高齡就業專法」就已經涵蓋。學者點出,現實狀況是,中高齡者常因為「年齡問題」被企業拒絕錄用,或限制只能做兼職工作,這已經涉及「年齡歧視」。雖然企業一旦被申訴,最高可處150萬元,但被開罰的案例卻少之又少,這當中是不是有什麼盲點?來看我們的分析。
星宇航空的班機,翱翔天空,卻有一名56歲勞工,求職落空,應徵6項職務,卻都收到,「職缺名額有限」,「很遺憾無法於此次借重您的長才」的回絕,他認為被年齡歧視,一狀告上法院,星宇航空挨罰30萬。
許多國家,鼓勵中高齡者,繼續工作持續上班,看似職場成為「消齡」的環境,但背後是不是仍有,不能說的秘密。日本亞馬遜員工說:「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每天都努力每天就是青春。」這位日本員工,受訪時年齡已經77歲,俐落身手包裝出貨,不過可不是人人如他這麼幸運。
同樣年過70,日本有人利用「零工配對應用程式」,每日工作約4小時,包含餐廳洗碗,超市補貨,蔬菜包裝等等,其實這些工作,是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做,才輪得到他,而在這之前,他透過就業平台找尋工作,數個月沒有結果,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年齡過高,沒被錄用。
這樣的情形,在台灣何嘗不是如此,中高齡者時常媒合到,次級市場,也就是短期,或臨時雇傭的就業市場。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說:「我覺得我們應該要追求的是,不但讓(中高齡者)有工作,而且工作跟過去的經驗,是有些連結的,當然職業是不分貴賤,只是就一個人力資源的情況來講,一個專業的人士,去從事保全清潔,我覺得是(人力資源的)浪費。」
依照現行法令,中高齡者媒合到兼職工作,沒有違規,但因為年齡而被拒絕錄用,則有罰則,「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中,雇主年齡歧視,最高可處150萬元。而且過去,勞工申訴得負舉證責任,但現在規定,舉證是由雇主負責,這如同一支棍子,對企業有嚇阻作用。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說:「(雖然)有法了,但是裁罰(年齡歧視)的案件少之又少,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說,在這個充滿年齡歧視的情況底下,縱使這樣規定,會造成企業窒礙難行,或者可能會被濫用,但是這個時間點,我覺得(政府)還是要去推廣(法令細節)。」
另外,年初立院三讀通過,「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希望提高中高齡者勞參率,鼓勵55歲以上的壯世代,繼續就業,可是有學者仍有疑慮。
一,並沒有研究實證,這群壯世代的就業狀況需要協助。二,大多措施在中高齡就業專法就有,新計畫了無新意。在職場中,如何促成真正的「消齡化」,如何擬定更完整配套,在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現在,已經是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