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太陽能產業持續成長,2023年光電產業產值突破2136億元,2025年的預估總產值也突破3千億元。其中台南穩居發電王,前五大縣市也落在中南部。專家指出,中南部平原地形與日照優勢,是讓中南部成為太陽能發展重鎮的原因。另外考量到未來趨勢與產業需求,太陽能發電不只要「創電」,更要做到「節電」。因此太陽能隔熱玻璃也成為市場新寵,預估產值可以達到七億元台幣。
一望無際的太陽能板,象徵的是一片嶄新的綠能希望,再生能源潮流趨勢無法擋,台灣不少縣市,也都能看到綠能發電身影。
君萍姊說:「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過去這邊是魚塭,這幾年能源業者積極進駐,現場可以看到架設了很多太陽能板占地遼闊,不過說到台南的"漁電共生"並不少,這也讓台南成為了台灣太陽能發展的重要基地。」
台灣太陽能發展概況,2023光電產業產值已經來到2136億元,最新數據台灣太陽能版圖,第一名由台南市拿下,之後依序為彰化雲林屏東以及高雄市,前五名全都聚集在中南部,以下游產值推出,五大縣市產值就有631億元占比29.5%。
專家說:「說為什麼中南部多。」中南部是台灣太陽能發展重點區域,不過回顧發展歷程確實存在弊端,專家分析兩大原因,中南部太陽能規模大利潤大,單一案廠金額上億只是常態,太陽能供應鏈又很複雜,上中下游難免出現漏洞,不過這些問題同時也是轉型助力。
專家說:「說轉型要從創能到節能,大樓自己供電自己用。」推翻只能依靠大面積土地種電,新型態太陽能隔熱玻璃,不只能做到創電節電效果更是驚人,記者盧怡撰說:「比較兩個實驗屋。」
創電之餘還能隔熱省下冷氣等電費,保守預估一年產值可突破7億,不只有麥當勞台積電松山機場等業者青睞,更是即將走出國際在杜拜機場持續實驗當中,台灣在綠能這條路持續創新,有望讓太陽能技術被世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