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國防等重點產業所使用的關鍵、戰略原物料仰賴進口,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24日)表示,為確保國內獲得安全、韌性及永續的關鍵戰略資源供應,環境部將與經濟部合作,整合「台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將稀有貴金屬回收在國內循環利用,以降低供應風險。
因應美國新關稅政策衝擊,環境部長彭啓明24日下午在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中報告「因應變局,掌握綠色轉型契機」,提出淨零因應對策,其中一項為「推動循環經濟轉型與產業國際化」,將推動「資源循環推動法」與相關配套法規,建構完整循環經濟治理體系,並將稀有貴金屬回收留置國內。
彭啓明指出,我國關鍵物料與戰略物資仰賴進口,對經濟高度重要且有供應風險的原物料,包括鎢、鋰、鈷、鎳等稀貴金屬,鎢廣泛應用於智慧手機、國防等各領域,2024年底全球鎢儲量約460萬噸,屬全球競爭關鍵物料,中國為主要資源開採地,鋰、鈷、鎳主要應用於電池製造、半導體製造業、基本金屬加工鍛造添加,歐洲跟中國為主要資源開採地;至於對科技、國防等產業發展具影響的關鍵原物料包括銅、鋁及氫氟酸等,其中,銅、鋁廣泛應用於半導體記材與電鍍、印刷電路基板等,近年價格上漲且為淨出口狀態,導致料源不足情形加劇。
彭啓明表示,環境部將與經濟部合作,整合「台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將輸出海外的關鍵及戰略資源,留存在國內循環利用。他說:『(原音)例如說,我們以鋰電池來說的話,鋰電池過去我們使用過後,到最後直接當成廢電池來出口,這個比例佔了28%,國內處理大概佔了7成,不過,我們處理完之後,變成黑粉之後,又再出口出去,所以未來這個我們會加強國內的使用,因為目前只有不到10%,我們希望把這個全部都留下來,在台灣作為我們戰略的資源。另外一個銅也是一樣,我們過去大概99%全面出口,未來這個都希望留在台灣。』
彭啓明進一步指出,鋰電池含有鋰、鈷、鎳等關鍵金屬,國內有業者開始製造鋰鐵電池或其他應用,因此,需將這些資源留在國內。此外,國內部分半導體、面板產業排出含銅廢液,已有業者還原為電解銅,並循環應用於科技產業。
彭啓明說,為推動稀有貴金屬留在國內,政府須分析科技、國防等重點產業所需資源,盤點掌握原料、加工品與可回收再利用的廢棄資源種類,並針對淨流出關鍵資源,評估透過法規與經濟誘因,強化留存與循環利用,也要支援業者取得原料、用地或技術升級,協助建立穩定供應與高效回收的產業環境,以強化整體供應鏈韌性與自主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