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個別醫院總額上路》台大院長憂恐釀醫療人球...醫籲:健保署配套應調整為「5大方向」

信傳媒

更新於 04月17日10:02 • 發布於 04月17日10:02 • 陳稚華
個別醫院總額新制,4月1日起全面開始實施,醫界專家提出如何補足健保署提出的配套措施。(攝影/陳稚華)
個別醫院總額新制,4月1日起全面開始實施,醫界專家提出如何補足健保署提出的配套措施。(攝影/陳稚華)

衛福部健保署推出個別醫院總額新制,4月1日起全面開始實施。

延伸閱讀:個別醫院總額上路》健保署提4大配套 醫:「假」醫學中心轉診浪費醫療資源

個別醫院總額新制被稱為「小總額」,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可超過前一年,超過將打折,甚至不予給付,也就是「斷頭」;並限定醫學中心門診占比不得超過55%。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16日受訪時表示,依國外實施經驗,幾乎都陷入「醫療人球」(急重症病患因被多家醫院拒絕收治,而不斷在醫院間轉送的狀況)等困境,他強調我國因護理人力出走,許多醫院減少病床數量,情況更為惡劣,醫療人球發生機率恐大增。

除了醫療人球,以及日前有醫界專家受訪時擔憂恐出現「假」醫學中心轉診浪費醫療資源的現象,個別醫院總額新制還有優缺點?如何加強配套?

醫直言:限制門診是無奈也是必然,各大醫院已有佈局

一名醫學中心的教授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先提到,對於日前健保署祭出的4大配套表示肯定,「我覺得石崇良署長很有企圖心,相信這是他規劃已久的做法,經過仔細的計算,不會是臨時起意的。」

不過這名教授認為,個別醫院總額的目的似乎不主要是財務問題,更重要的是健保的制度和精神,因此要思考我國健保的本質是什麼?「從辦法上看,更像是社會保險,強制投保也可強制徵收保費(如補充保費等),如此則政府有全權決定如何做,但也要負全責,反過來說,只要政府有人敢於負全責,他就可以自行決定怎麼做。」

他表示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分級醫療勢在必行,「現在開始,大醫院人力短缺已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大家都在關床減床,門診也因非醫師之人力不足不得不減量,如不限制門診,則病人無法分散,各大醫院問題會更多,從這個角度來看,限制門診也是順理成章、不得不爾。」

因此他認為,這個制度醫院未必不樂見,但影響所及是醫師的收入和病人的就診習慣,「原在大醫院的部分專科醫師及專科病人勢必都需轉向基層,而各大醫院也更需要和基層垂直整合,事實上會增強基層醫療的負擔,但也會增加其醫療實力,未嘗不是件好事。」

他也觀察這次各大醫院大都默默規劃因應,並未強力反彈,「主要是大家都在為非醫師之醫療人員短缺所苦,更重要的是各大醫院體系早已建立自己專屬的基層醫療架構,以榮總為例,早在2019年起即結合地區基層醫療,推動雙向轉診制度,成果良好,其他各私人醫療體系或則鼓勵醫師出去看診開業或自行設立基層院所,以上行之有年,對各大醫院而言已成常態,因此,此次限制門診量對其之衝擊可以推估並不會太大, 只有少數公家醫院如台大及私人專科醫院如和信等會有較大影響,看來其勢必要加重非健保之自費收入比例。」

不過他強調,病人就醫習慣的改變,才是健保署必須大力宣導並安排配套措施的重點所在,也是這個做法的成敗關鍵。「我國健保一向在民粹政治的考量下,縱容就醫便利先於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造成國外詬病的無效率及浪費,此次恰好碰到醫護人力短缺,或許是一個大幅改進及朝向國際水準邁向的契機。」

有醫師認為<strong>病人就醫習慣的改變,才是健保署必須大力宣導並安排配套措施的重點所在,也是這個個別醫院總額新制能否成功的關鍵</strong>。(攝影/陳稚華)
有醫師認為病人就醫習慣的改變,才是健保署必須大力宣導並安排配套措施的重點所在,也是這個個別醫院總額新制能否成功的關鍵。(攝影/陳稚華)

醫學中心「看越多虧越多」?專家籲建雙軌補償保住重症命脈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目前大型醫學中心最擔心的是「結構性虧損風險」,尤其像台北榮總這類國家級重症醫院,負責的是難治病、轉診重症、器官移植、癌症治療等高強度工作,若「個別總額」一體適用,沒有精緻配套,就很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1. 看得多虧得多

2. 重症收越多,虧損越深

3. 優秀醫師流失、科別邊緣化

張家銘建議健保署配套應調整為5大方向:

一、次專科與跨科整合照護獎勵

他指出,像榮總承擔很多整合型照護(例:多器官衰竭、神經免疫疾病、老年共病整合),這種跨科協作照護耗時費力、醫療成本高。建議應針對跨科聯合照護設立「多專科協同點數」,如同慢性腎臟病照護方案一樣有明確給付。

二、專責病床彈性計費

像感染科、安寧病房、復健科等在疫情後角色吃重,但因佔床日長、病人流動慢,常被視為「不賺錢」科別。他建議應針對「特殊照護科別」啟動病床占床彈性點數補償機制,不再單靠人次或量計算,而是以「照護時間、照護強度」為補助基礎。

三、公立醫學中心政策性任務補助

張家銘提到,榮總這類醫學中心往往承擔教學、研究、偏鄉支援、災難應變、國際醫療等政策任務,但這些成本卻無法納入健保結構計價。因此他建議比照國防部或交通部專案預算邏輯,由行政院或衛福部撥專款,以「政策型服務績效指標(KPI)」形式補助給付。

四、設立「重症患者照護基金」

張家銘認為,針對最昂貴的重症病人(如化療、生物製劑、CAR-T、ICU感染併發症),應有一個「健保外部基金」來支應其高額治療費用。他建議將特高成本病患排除總額限制,從第二層基金或醫策會指定補助給付。

五、建立醫學中心醫師留任誘因制度

他也提到,目前公立醫院薪資制度仍落後民間,健保點值不穩也影響醫師意願留任公立醫院。因此張家銘建議,應開放醫學中心建立「臨床績效導向津貼制度」,如以收治重症個案數、指導住院醫師、參與研究計畫等指標為依據設立合理獎勵。

張家銘強調,「個別醫院總額」這套制度若照單全收,將會削弱台灣重症醫療體系的韌性與誘因,特別是對榮總這種肩負國家任務的旗艦醫院。「我們需要一個能兼顧控管成本,又保障重症資源的『雙軌補償體系』,即基層用效率模式,大型醫學中心靠加權給付、政策補貼,來維持穩定,也確保民眾就醫權益不受損。」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