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海鳥「塑膠腦」和失智有關? 專家建議人類4方式預防

聯合新聞網

更新於 04月19日13:23 • 發布於 04月19日07:44

體內塑膠累積是否會導致失智?近期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觀察體內塑膠含量高低的2組雛鳥,發現塑膠含量高的海鳥,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較顯著,與失智症等人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一致,不過目前尚無法連結至人類的相關風險,但過往已有研究證實塑膠微粒會堆積在人體,建議避免塑膠容器接觸高溫、茶包勿高溫或重複沖泡、減少洗衣纖維釋出,並保持室內通風。

今年3月,一篇比較攝入塑膠量高低的2組海鳥雛鳥,檢測其血漿及不同臟器的蛋白質表現,發現高攝入量組的蛋白質表現量顯著降低,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瑋萱指出,這個研究團隊先測定海鳥胃裡的塑膠含量,並區分為高暴露與低暴露組,發現攝食量較高的雛鳥,血液中有較顯著的蛋白變化,推論胃部、肝臟、腎臟等器官可能受損,而腦內「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表現量較低,則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

徐瑋萱說,BDNF和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相關,不過鳥類並沒有相關診斷,雖然發現這塑膠微粒可能導致腦部受損,但可能沒辦法直接推論,人類也會有這樣子的現象,但的確可以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方向。

不過已有研究從不同的檢體,如人類的糞便、血液、胎盤、腦部等,都有分析到有塑膠微粒的殘留。徐瑋萱表示,這只知道塑膠勢必會進人體內不,而且可能會堆積,愈小愈容易進入人體並堆積,但很難有相關研究的原因,在於塑膠有很多不同材質和大小、形狀、長度等。

針對不同材質的塑膠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徐瑋萱指出,不同容器具,在不同使用情境下,都有機會釋出塑膠微粒。例如高溫沖泡的茶包,就不建議長時間浸泡,或多次來回沖泡;衣服的纖維也容易脫落,建議使用洗衣袋等,減少纖維的釋出;避免頻繁使用塑膠盛裝高溫食物;保持室內通風等。

另外,過去多認為海中有很多塑膠微粒,並堆積在水產品中,徐瑋萱表示近期也有另一篇研究指出,蔬菜或葉菜類同樣會吸收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分佈在葉子或維管束等不同部位,「這給我們一個警示是,我們可能透過食物(吸收塑膠微粒)」。

即時新聞不漏接,點我加入聯合新聞網好友

近期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觀察體內塑膠含量高低的2組雛鳥,發現塑膠含量高的海鳥,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較顯著。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觀察體內塑膠含量高低的2組雛鳥,發現塑膠含量高的海鳥,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較顯著。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