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失智症人數增加,尤其是早發性失智症更是讓人苦惱,醫師表示其實在中年之後就要開始為腦力打底,避免長期處在焦慮的情況,還有要保持健康飲食跟作息,都能降低早發性失智症的機率。另外也提出了七種動腦的方法,讓身體維持更好的腦力機能。
電腦前處理行政文書資料,毛小姐是名朝九晚五上班族,從年輕工作到中年,每天都努力地賺錢工作,當然也會有壓力,毛小姐用這招來舒緩工作情緒。
透過健走緩和壓力,毛小姐有自己的保養之道,除了走路之外,平常也會看需要思考的懸疑劇,透過劇中的思考,讓腦袋活化,擺脫一成不變的工作思考,讓腦筋動起來,雖然邁入中年但毛小姐,早早就做準備增強腦力,避免失智症狀提早上身。
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大腦會處於一個長期壓力下,它會處於一個亢奮狀態,產生一下抗發炎物質,長期處於一些緊張焦慮的狀態,其實也對大腦那個健康是不好的,我們剛有提到失智症其中一個假說,是長期的抗氧化的這件事情,就是發炎方面嘛,如果處於焦慮其實也會,也會增加暴露在腦部退化的風險。」
畢竟邁入中年,是腦力打底的重要關鍵,醫師分析,中年期約30至65歲,是大腦開始逐漸面臨結構與功能壓力的關鍵階段,這時候採取行動,可能對未來大腦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若是長期累積工作壓力焦慮,就會導致大腦發炎負擔增加,反之如果健康作息跟規律飲食,常常動腦思考,能有效降低未來神經退化與失智症的風險。
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就是可能是大腦的慢性發炎,那大腦慢性發炎其實有很多原因啊,你如果長期處於一個焦慮緊張,甚至睡眠不足等等的,這其實慢慢對大腦都是一種傷害,這種傷害它不是說今天發生,明天就傷害這樣,它大部分就是長年累月的,如我們剛剛所說的,可能在發病前,搞不好就是已經是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
提前作準備很重要,調查數據顯示,全世界超過5000萬人罹患失智症,而台灣失智人口也已突破35萬,其中大約有5%的患者在65歲之前就發病,屬於早發性失智症,而通常早發性失智症,病患退化速度較快,病理特徵較為明顯
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我想那個現代人應該比較少會不動腦,上班的都很燒腦,那運動身體要動,身體一動它可以增加我們大腦的,這些毒素清除,甚至可以增加我們大腦的體積這樣子,讓我們大腦更健康,飲食上面當然要吃一些比較,原型的食物少吃一些加工食品。」
雖然部分大腦儲備,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但調整生活方式,還是能維持大腦認知儲備和韌性,醫師提出養腦七個方法,分別是職業與管理經驗腦部訓練,健康飲食體能活動,心理社交活動學習放鬆技巧,以及常常定期體檢等等,醫師表示若能在生理心理,都能維持正常作息轉換壓力為動力,腦力就能提升失智風險也會降低。
一森診所院長王培寧:「所謂的燒腦其實並不希望是你工作太勞累,而是希望你工作上,其實是常常可以運用到你的大腦的,可以運用到你的知識,你可以去學習新的知識,或者是你是一個管理階層,你可能會常常遇到一些事情要處理啊,所以千萬不要覺得說,你在管理你的屬下的時候,是一件辛苦無聊的事情。」
早年失智累壞全家,擺脫壞習慣未雨綢繆,提早準備,為腦力打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