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今年全面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制,要求醫學中心的門診占比必須低於55%,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可超過前一年,超過將打折,甚至不予給付,希望能落實分級醫療,台北區的醫院,4月正式起上路。
民眾擔憂會導致看病變困難或是掛號費調漲等情況,醫學中心龍頭台大醫院更傳出掛號費擬漲價。衛福部長邱泰源受訪強調,不會出現掛號費調漲問題,也表示據他了解,台大醫院沒說過要漲掛號費的事情。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提出「個別醫院總額」上路後的4大配套措施,包括一、重新調整診療費結構,大型醫院門診將依病情複雜度分級給付,複雜個案診療費望提高至600元以上;二、研議延長慢箋有效期,針對病情穩定者,處方箋可能從3個月延長至6個月;三、強化大醫院初診監測,嚴格控管收治人數與病情輕重,以利分級醫療;四、調整部分負擔制度,未來無轉診直接掛號大醫院者,將可能負擔更高費用,鼓勵病患依轉診流程就醫。
對此,醫界高層、專家怎麼看健保署配套措施?
健保改革配套出爐,醫界提「住院給付」應提高
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先讚許,「目前健保署提出的幾項建議其實還不錯,但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門診,還有一塊更重要的是急重難罕的住院醫療給付必須要提高。」
婁培人表示,既然都是需要轉診到醫學中心的才到醫學中心,但住院的醫療給付如果沒有隨之提高的話,醫院經營還是很困難,「事實上現在住院的醫療部分常常是入不敷出,因為住院的醫療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他進一步指出,正是因為住院的醫療成本實在太高,所以許多醫院才會用衝門診量的方法來增加醫院的營收,「因此住院醫療給付的提高是刻不容緩的。」
醫點名配套措施仍有1大問題:「假醫中」轉診浪費醫療資源
另一名醫學中心內科主治醫師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則表示,轉診制度的落實,離不開制定差異化掛號費的制度。「日本如果沒有基層介紹信直接來大學醫院看門診,掛號費11,000日幣(順天堂大學附設醫院,約2,465台幣)。另外基層醫師能力要提升,民眾對基層醫師的信任才會高。」
他進一步指出,「假」醫學中心的問題也需要解決,「目前評鑑方式,有些沒能力當醫中的醫院,轉診仍解決不了病患的問題,會把病人再丟出來,就會發生醫中轉診醫中的情形,這個無形中浪費很多醫療資源,因為這些假醫中拿的診療費也是比照醫中,會比較貴,等於是同一個病人看2次醫學中心,這就是拍賣台灣人民的醫療資源。」
他也認為邱泰源昨天的發言其實是在道德綁架台大醫院,「說台大院長答應不漲價等等的,這是不對的,在職場主管喜歡把事情交給能力好的人,能力好的人事情就越來越多,擺爛的人就會把事情丟給能力好、比較乖的來處理,但事情多就算能力再好也會加班,等於是處罰加班的人,還問為什麼報這麼多加班費,也不看工作量,那你說你看工作項目也不對,一個項目搞不好難度是其他的3倍、5倍都有可能。」
他認為石崇良提到診療費從200元漲到600元,「我覺得這都是很rough(粗糙)的操作,因為有些事情搞不好還不只3倍難度,譬如說以我自己專業,大腸鏡我其實常在接外院的case,就是切一切切不下來,轉一個已經被切一半結疤的過來要我們處理,那個其實難度跟風險都高很多,問題是前面醫院的醫師他不會切亂切,也是拿走息肉切除術的醫療給付,因為我們的醫療給付是pay for service(按服務收費)不是pay for performance(績效工資)或pay for success,這種情況下其實現在的醫療制度是完全沒辦法管控品質,只要你有做這件事情就會付錢給你。」
他無奈表示,現在健保署很多做法就是已經做過檢查不可以再做,「這樣醫療根本沒有達到他的目的,這個在資源很豐富的時候不會是問題,因為有用不完的錢,但是以後少子化稅收會變少、高齡化使用醫療資源的會變多,所以就呈現一個非常入不敷出的狀態,這就是現在台灣的情形,現在講的配套就是齊頭式的配套。」
醫療品質該按難度給付,而非「做了就給錢」
再者,他也提出質疑,「老人的一台刀跟年輕人的一台刀有沒有不一樣?老人有共病的跟沒有共病的一台刀,風險有沒有一樣?有些老人開完刀拔管拔不掉,可能會多住在ICU(加護病房)2、3天,每個人狀況都很不一樣,這個東西要怎麼去做?」
他認為要改善現有醫療困境,第一個解方是健保的所有資料要變成可使用的Big Data(大數據),「你要治理一定要有數據,這個時代應該是數位治理的年代,所以健保收集到的資訊我覺得恐怕沒辦法來做治理,不可能拿來做這個細的治理,譬如說大腸的息肉切了,有沒有切乾淨?這個從健保資料庫怎麼看得到?他只看得到有沒有做這個手術,可能看到就是等到4、5年後局部復發,少部分有癌症的人可能會進到癌症登記,但是你要還原整個病人的過程,根本沒辦法,我們大數據建構的出發點是從記帳建構,而不是從Patient Journey(病患旅程),假設你現在是要改善病患的Health Care(醫療保健)的話,應該要還原他的Patient Journey,從裡面去做Root Cause Analysis(RCA,根本原因分析),這樣品質才會變好。」
評鑑只看硬體?醫師能力與醫療結果更該被衡量
第二個解方則是,各層級的醫院都會去追求品質,而不是只追求數字,才會真正減少醫療浪費,同時改善國人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是健保署應該要跟數發部合作,數發部除了打仗以外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Health Care的東西最需要數據來治理,那個數據是不是真能反映病人的預後,要回過頭來看評鑑,評鑑醫院有幾床,這都是硬體的東西,我家裡有一台法拉利的車,代表我開車技術一定比較好嗎?硬體的東西是最簡單評估的,因為它容易量化,但從頭到尾就是人的問題,不然我們幹嘛還要選舉選總統選立委,就是因為人的問題。」
這名醫師表示,如果把醫師都當作一樣,這是一個不正確的假說,「所以必須有一個測量的機制在那裡,只有考上執照是不足以測量的,這個機制一旦錯誤的話就會亂象叢生,譬如說大腸鏡一般來講一顆小的息肉追蹤5年、大顆的息肉追蹤3年,但你會在報章雜誌看到很多診所的醫師說要每年做,或者把5年打折成2年,再來做置入性行銷,這會不會浪費?5變2就浪費2倍了,很多東西這邊2倍那邊3倍,資源就用光了。」
醫療綁死選票與政治?醫無奈「科學治理」淪為空談
他直言,健保署若真想解決問題,應該進到深水區去處理,否則只在表面打轉是沒有意義的,「歐洲、北歐他們做醫療經濟學的人,在他們養成訓練的課程裡,就有一項是要到醫療服務發生的場域裡去體驗,而不是只有在辦公室紙上談兵,我覺得從最根本來看,台灣長久以來做醫政或是醫管的這群人,其實跟真實的醫療狀況是有差異的。」
這名醫師也無奈表示,台灣醫療為政治服務這件事情非常嚴重,「選舉太頻繁了,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想要犧牲他下一屆選票去碰這一塊,因為討好民眾討好選票才有下一次機會,當然最適合處理的就是不分區(立委),但不分區下一次能不能當也是牽扯到政黨利益,就是選舉的勝選,所以這裡有民主政治的一個盲點,但我不認為是全然沒有解方,在上位的要有決心、想用科學來治理國家,如果全部都照科學跟邏輯來治理,其實事情也相對單純,但常常就是政治凌駕在專業之上。」他直言,邱泰源曾是台大醫院的教授卻有如此發言,「不太OK」。
他認為,如果台灣醫界要根本改革,希望政府能像新加坡學習,包括薪資結構、人事結構都必須做一些改革,台灣醫療才有可能藉由每次的轉變朝向更理想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