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一定要用抗生素!」這句話已成為不少兒科醫師掛在嘴邊的提醒,衛福部也自2024年公布今年啟動國家級抗藥性計劃,誓言要減量抗生素的使用和降低超級細菌的感染率。
然而在現實中的醫療現場,抗生素濫用問題卻仍未見顯著改善。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實際上,至少我身邊的醫師(尤其是北醫附醫兒童醫療團隊)已經很少輕易開抗生素給單純感冒的小朋友了。但是某些疾病診斷,依照目前的治療指引,仍建議使用康生素,例如中耳炎、尿道感染等。尤其是A型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更是建議服用10天的抗生素以避免心內膜炎的發生。」
他受訪時也提到,門診曾發現家長帶孩子就醫時,拿出先前在他院領到的抗生素,卻查不到任何健保紀錄,代表此為私下送藥給病人,即使是國家型大調查也無法釐清類似個案有多少。
抗生素與ADHD風險有關?健保資料庫大數據研究引發關注
近期張璽在臉書也公布一篇研究揭示,幼兒時期頻繁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風險,研究針對台灣200萬名兒童的全國性調查,涵蓋2005年至2018年的醫療數據,也是第一篇運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大數據進行的研究。
張璽指出,研究發現2歲前若使用過抗生素,不論使用多久,罹患ADHD的風險都會顯著增加;而2歲以上的兒童,使用抗生素越久,未來ADHD的風險也越高。
研究分析,可能的機轉推論為ADHD風險與「腸道菌叢」有關,而抗生素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發展,因此腸道與大腦的發育息息相關,「簡單來說,如果孩子在2歲前頻繁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影響腸道菌叢的健康,進而影響大腦發育,有可能增加ADHD風險,但如果有使用的必要,抗生素的使用時間越短越好!」
張璽也提出給家長的小提醒:
1. 小病不一定要用抗生素:例如普通感冒多數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是無效的。
2. 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像是優格、發酵食品,幫助腸道恢復健康。
3. 跟醫生討論清楚,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抗生素?還是可以觀察幾天?
張璽強調,這篇研究提醒民眾,抗生素雖然是治病的好幫手,但用得太多可能會對孩子的健康產生長遠影響,「下次孩子生病時,不妨多跟醫生聊聊,慎重考慮抗生素的使用。」
藥師點出抗生素濫用根源:「免費送藥」成隱形黑數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向《信傳媒》表示,「我之前就說了,抗生素的濫用是醫師造成的,自費及贈送的藥品沒有寫入健保卡,是一大漏洞!」
她指出,大約10多年前就提到抗生素濫用很大一部分是醫師造成的,而非民眾,而民眾用藥的錯誤跟無知,很多也是來自醫師。「那時候衛生局食藥科的副處長也認同,但他也無奈,因為所有醫療單位醫生的權利最大。」
甚至年初有醫師在網路上公布「出國急救包10大必備藥品」,其中卻包含了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抗生素,讓藥師直言不可思議,怎麼會跟WHO及國家計畫「背道而行」、鼓勵民眾使用抗生素?
藥師提「4大建議」籲改革制度、強化監督
沈采穎直言,在醫療競爭壓力下,「免費送抗生素」已成潛規則,這些沒有納入健保統計的自費藥物,正是抗生素濫用的黑數。
對於抗生素濫用的問題,她提出改善措施建議:
1. 首先,政府應要求自費品項應寫入健保卡。
2. 醫藥分業單軌制能讓用藥更透明,民眾才知道自己吃下的是什麼藥。
3. 一旦開抗生素必需開滿一個療程。
4. 要宣導民眾要求醫師將自費品項藥名告知。
沈采穎表示,「今年才有可能將抗生素抗藥性減少5%,否則可能不降反升,只是喊口號,做做樣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