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稱屯門填海190公頃發展四個產業 議員建議以片區模式開發
發展局建議在龍鼓灘及屯門西提供總面積大約301公頃的新發展土地,包括在龍鼓灘及屯門西近岸填海造地約190公頃,重新規劃成「智綠產業港」,發展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局常任秘書長何佩玲今日(21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局方建議發展的四個產業,可以互動及發揮協同效應,例如回收鋼筋可以交由建造業界做綠色鋼筋,而建造業工作需要燃料,與新能源業界為鄰,工序更為方便。
何續稱,規劃時不希望再用傳統工業區的概念,而希望做到井然有序的園區式發展,例如會有一間公司負責營運該區土地,因應政府政策分配土地予不同企業落戶,令整個園區發展較為有系統。至於會否以片區模式開發,政府會持開放態度。
對於放棄在上址發展住宅,何表示,考慮不同因素後,認為在該區興建住宅「壞處多過好處」。她指出,屯門西一帶本有工業和大型工用設施,相關設施亦會帶來空氣污染及噪音問題。另外,機場三跑道啟用後,收緊對屯門西新建建築物的高度限制,因此即使發展住宅,單位數目亦不多,而政府中長期已覓得足夠地土地應付住宅需要,故不考慮在屯門西發展住宅。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盧偉國在同一個電台節目表示,有關產業可以作為北部都會區的延伸,發揮互補作用。政府可考慮以片區模式開發龍鼓灘及屯門西的特定區域,私人發展商並非只對建屋有興趣,各項經濟活動例如工廈、商廈甚至貨櫃碼頭都有參與,若政府有好的發展計劃,相關產業有商機,私人發展商都會考慮配合。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亦在同一個電台節目表示,龍鼓灘及屯門西的地理位置適合發展新型工業及物流業,該區以工業為主,認同政府在最新規劃中不再發展住宅項目。他同時指出,雖然龍鼓灘填海範圍減少,成本有所下降,但因應不發展住宅項目,加上部分產業如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都未必能帶來即時經濟收益,因此政府需要考慮中短期的融資問題。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