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題|微短劇火紅重塑經濟 內地小鎮變「荷李活」7到10天拍完一部劇
內地微短劇因結構簡短、內容集中、節奏明快和劇情跌宕起伏,而迅速走紅網絡。根據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達34.9%。有內地小鎮因微短劇而發展成拍攝基地,儼如小鎮版「荷李活」……
在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中童鎮,35歲的蔡志剛白天是保安隊長,晚上卻變成微短劇裡的家庭醫生,他談起演戲心得時頭頭是道,「白大褂一穿,聽診器一戴,說話也變得慢條斯理了。別說,還真像那麼回事兒。」中童鎮曾因眼鏡產業聞名,現正被微短劇產業重塑,成為鄉鎮「荷李活」。
小鎮基地設逾120場景 聚集3800名群演
2022年前,鎮上有一座廢棄多年的老舊眼鏡城,附近像蔡志剛一樣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如今,這座眼鏡城被「活化」成微短劇拍攝基地,擁有逾120個不同風格、不同年代的室內拍攝場景,每年承接數百部微短劇製作。在「拾方光影」影視基地的帶動下,余江區村民紛紛成為微短劇「群演」。
據統計,當地有3,800多名群眾演員。當中大多數並無演藝經歷,但透過專業導演及場記的安排,再結合後期剪輯技術,也能完成完整及流暢的劇情。58歲的姜有水是當地群演界的「能人」,不但勝任不同類型角色,還成了村裡的「星探」,能替劇組找到各種所需的群演。他很滿意群演這份工作,「台詞多的,一天能有個五六百(人民幣)。」
當地政府在打造鄉鎮「荷李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鷹潭市余江區文廣旅局副局長汪蕓說,「我們通過招商引資把『拾方光影』影視基地招進來,也給了很多政策優惠,目的是讓他們留下來。」
7到10天拍完一部劇
拾方光影影視基地藉由高度集中的多元化室內場景,為劇組節省了轉場資金及時間成本。一部戲涉及的20個場景中,70%都可在同一棟樓完成。基地亦提供住宿餐飲、24小時劇組「管家」,以至發行推廣的一條龍服務,進一步提升劇組效率。選擇在余江拍攝、廣州錦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製片人吳福江直言,成本控制是關鍵,「我們短劇的特點就是小製作、短周期,基本上一部劇7到10天就拍完,兩到三個月就能上線。」
像余江區一樣,以產業園為地標,以政策和地域優勢吸引人才及內容公司進駐,帶動服裝、道具及餐飲等配套產業,最終形成「微短劇創作基地」,目前已成為不少地方的短劇的發展策略。
然而,微短劇發展過程中,內容質量良莠不齊、版權爭議等問題也逐漸顯現。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月公開發佈《關於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 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明確落實「分類分層審核」制度、「白名單」制度等,規範微短劇傳播秩序。3月,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下達2025年首個管理提示,強調微短劇創作要「爽」而有度。
「爽劇」中外皆愛 「出海」收入豐厚
隨著新規出台,未來幾年微短劇將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影像類別,行業巨頭勢將推動微短劇精品化、產業化及國際化。
事實上,「出海」(輸出至海外)已成為微短劇的新增長點。數據分析機構Sensor Tower數據顯示,2025年首季度,全球短劇應用程式內購(In-App Purchase)收入接近7億美元,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4倍。此外,全球短劇應用的下載量在2025年首季達到3.7億次,是去年同期的6倍多。
「爽劇」題材微短劇——一種以 「快速滿足觀眾情緒爽感」為核心的影視類型,例如強調劇情能即時提供「報復快感」「逆襲成就感」或「情感宣洩」,節奏緊湊、衝突直白的模式,在全球都有市場,不管是亞洲、歐洲還是美洲。此外,據報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興趣濃厚,想透過這類作品了解更多的中國人和事。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基礎部主任、視聽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暉表示,「微短劇既是短視頻業態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結果,也是長視頻平台面對視聽消費新需求的戰略選擇。」他認為,微短劇「出海」同樣應注重對多元題材的創新開發,借助出海這股東風,讓一批微短劇成為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載體,促進文化交流。
從廢棄的眼鏡城到熱鬧的微短劇影視基地,從村民到演員,余江區中童鎮從製造業到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之路,展現了中國縣域經濟在新興產業驅動下的多樣可能,令人期待不已。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