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揭肌少症靶點 HIV藥或可助延緩肌肉衰老
隨着人口老化,肌少症威脅不斷上升。本港65歲或以上人士中,平均每7人便有一名肌少症患者,而80歲以上長者更是每兩人便有一人患上此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今日(20日)就公布,研究團隊成功創建全球首個「人類骨骼肌細胞衰老圖譜」,發現肌少症患者的肌肉細胞中,有某種因子會影響到周圍細胞,導致肌少症惡化加快。團隊針對此靶點,發現一種用於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藥物,亦可有效延緩肌肉衰老,有望開創新型抗衰老藥物療法。
研究團隊指出,肌少症患者會面臨肌肉力量及功能持續衰退的問題,導致跌倒及骨折風險增加,而肌肉流失過快或過多的患者,甚至可能導致身體殘障或死亡。不過醫學界對此症的成因仍未清楚。
今次的研究中,團隊從10個男性活體肌肉樣本,從中分離出逾5萬個細胞核,並透過數據,開發出一套統一的「衰老評分演算法」,再繪製出人類老化肌肉的「細胞衰老圖譜」。 根據圖譜,研究人員發現長者骨骼肌衰老細胞中,有部分肌肉幹細胞的「SASP因子」表現異常活躍,並擴散衰老訊號,影響周圍細胞,引致慢性發炎、纖維化,並令再生細胞功能受阻,加快肌少症惡化。
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用於治療HIV的小分子藥物藥物「Maraviroc」,有望成為治療肌少症的新藥。實驗中,老年小鼠服務高劑量「Maraviroc」三個月後,其肌肉形態明顯改善,握力及跑步耐力亦有顯著進步,肌肉組織內的發炎細胞減少5成,而細胞衰老程度亦大幅下降。
研究人員繼而鎖定兩種核心轉錄因子,包括「ATF3」以及「JUNB」,其中JUNB在老年肌肉幹細胞中表現活躍,是調控細胞衰老的重要因數。今次發現,有望為抗肌肉衰老藥物提供新靶點。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王添欣表示,大部分人自30歲起便會每年出現肌肉流失,而65 歲以上長者更是肌少症的高風險人群。由於該症沒有明顯病徵,許多病例往往未能及時診斷,目前亦暫未有有效藥物可治療。而是次研究就有助開創出全新的抗衰老藥物療法,降低肌少症的住院率及死亡風險。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