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衞局推醫教研人才雙軌發展途徑 彈性分配臨床教學研究時間冀吸引海外人才
醫務衞生局與醫管局和兩間本地大學醫學院合作,為醫教研人才推出雙軌發展途徑,使有志參與醫教研工作的醫生可同時任職醫管局和指定大學,期間按需要彈性分配時間於臨床服務、教學及研究工作,相信帶動本地醫療教育和研究發展,並提供清晰訊息吸引相關海外人才來港。
今年將有8人加入雙軌發展途徑
醫管局今年初已就雙軌發展途徑,與大學醫學院簽訂協議和持續跟進,目前首階段已經有5名醫生經甄選後正式參與雙軌發展,其中4名香港兒童醫院醫生已獲港大醫學院委任,專注於多種疾病的研究與治療,涵蓋兒童惡性腫瘤、造血幹細胞移植、新生兒深切治療、兒童性發育差異、年輕人心源性猝死和心血管病、小兒血液學和腫瘤學等,以及模擬學習與技能培訓的發展。威爾斯親王醫院也有1名醫生加入中大醫學院,專注於痛症管理與深切治療的診治、研究及專業培訓工作。當局預計,今年內還有3名新界東聯網醫生經新措施加入中大醫學院,即今年將合計有8人加入。
現屆政府致力推動科研與創新發展,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表示,醫管局的醫生具有豐富臨床經驗、有完善醫療數據庫,希望透過新措施與擁豐富資源、人才和國際連繫的大學有更多合作,又說隨著醫科畢業生數量增加、挽留人才漸見成功,「當人手去到健康水平,就可以支持同事做多啲研究,幫返市民。」當局沒有為措施訂立申請限額,首階段有超過10人感興趣,他們均要先通過醫管局和大學醫學院的甄選才可加入。雙軌發展途徑下的醫生會繼續由醫管局聘任,再由部門主管決定其參與大學教研工作的時間佔比,薪酬會由雙方按比例承擔。鄧耀鏗說,計劃目的是預留充足的時間,讓參與醫生在教研工作發揮,主要建議為不少於整體工作的三成時間,「否則意思都唔大」,個別醫生的確實時間分布可視乎臨床需要和部門主管安排。
措施突破既定人事聘用安排
醫衞局副秘書長麥子濘說,措施可突破醫管局和大學醫學院的既定人事聘用安排,為醫教研人才這類複合型人才提供更適切的專屬發展階梯,並靈活分配臨床工作時間,以及在教學和研究方面得到更大支援,以締造有利環境予本地醫生有更多選擇,海外競爭人才亦更有優勢。她續指,本港過往招聘海外醫生時,曾有意見希望可以在醫教研三方面有更好發展,當局希望藉此提供較清晰的晉升階梯,使相關海外醫生知道本港支持多線發展、符合政府推動醫療創新政策的方向,有助吸引有志從事臨床和教研工作的海外人才來港,安心落地生根和發展事業。
港大和中大醫學院均支持計劃,相信能為有志人士提供更大彈性,兩校會為參加醫生授予大學教授頭銜,方便他們參加國際會議或合作、與國際接軌,甚至增加申請跨國研究經費的機會。參與計劃的香港兒童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客座臨床副教授卓家良稱,自己本身喜歡教研,加入雙軌發展有助他使用大學的資源,如實驗室儀器、科研技術等支援,以及獲得接觸頂尖科研人才和學習的機會。他認為「有研究才有進步」,希望藉此進一步貢獻教學和科研,最終幫到病人。威爾斯親王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駐院醫生、中大耳鼻咽喉ー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楊駿文就指,參與計劃前需要百分之百時間專注醫管局的門診和手術工作,只有午膳或放工後才有時間進行科研相關工作,日後將會有專門時間聚焦科研工作。
盧寵茂:臨床與研究相輔相成
醫衞局局長盧寵茂表示,措施可為從事醫教研工作的複合型專才,提供更適切的專業發展途徑,度身訂造與其工作性質相稱的聘任和臨床工作安排,以及晉升階梯,他們的教研工作亦會獲得更多支援,包括授予大學教授頭銜。他續說,臨床工作提供的數據和經驗,是醫學研究的重要基礎,而最新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亦可進一步提升臨床服務的質與量,形容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盧寵茂說,新措施體現醫管局和兩間醫學院為培訓及挽留醫教研人才攜手合作,突破制度的條框,期望可讓更多有志參與醫教研工作的醫生,在為病患提供臨床服務的同時,亦為香港醫療研究和創新貢獻。他又期望新措施可吸引更多有志從事臨床研究和創新工作的非本地培訓醫生落戶香港,進一步壯大醫療人才庫。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