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地盤淪墳場 催工致命傷
本港近年工業意外傷亡數字持續高企,當中建築工地更是每月幾乎出現一宗死亡個案,情況令人憂慮。根據去年工作期間猝死個案分析,全港67宗個案中,有18宗發生在建造業,佔整體個案近30%,而今年至今已發生至少8宗致命意外(詳見表)。建造業議會在昨日舉行的「建造業安全周2025開幕典禮暨研討會」上,公布早前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趕工」、「催工」文化對建造安全影響最大,不足六成人不接受不安全施工,更有7.5%人認為趕工要緊而忽視安全方案。其次為前線人員及管理人員心態,因此希望建造業持份者推廣及加強宣揚「零意外」的目標,並鼓勵業界全面落實建造安全早會。
有關問卷訪問2,200名工人及前線管理人員,發現對安全構成最大危害的因素,依次為工程趕急催工文化、前線人員及管理人員心態、忽略安全施工方案、忽略實際施工方法、高層參與安全管理方式及態度,以及惡劣天氣工地環境。當中,只有58.6%人在地盤趕工的情況下,不接受不安全施工方法,反映有近半工人將趕工凌駕於安全之上。
問卷亦設有發現空洞及有工具掉入空洞時的處理方式等情景題,結果有13.8%工友選擇明顯錯誤的答案,例如近一成人(9.1%)在工地尋找覆蓋孔洞的物料後就繼續開工,甚至有4.7%人當無事發生,繼續開工,可見前線員工安全意識有待加強。
至於建造安全文化的自身義務方面,14%工人認為沒有義務執行「動態風險評估」,6%前線管理人員認為沒有義務帶領工人執行該評估,4%前線管理人員認為沒有義務監督工人安全地施工。同時,超過90%受訪者同意引入建築設計安全、建立鼓勵及表揚制度,以及提供安全培訓等措施均可提升安全水平。
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表示,讓建築設計安全成為習慣,可從源頭消除或降低風險,當中以物理上移除危害成效最高,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僅為最後防線。何亦鼓勵業界全面落實建造安全早會,例如進行伸展運動、分析業界意外成因,以及提出安全建議。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政府鼓勵建造業界全面採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4S」以加強安全管理,而建造業創科基金去年9至11月,將合資格申請安裝系統資助的對象擴展至機械租賃公司,至今已有超過85%參與公私營工程的流動機械及塔式起重機擁有人申請基金安裝警報系統。甯又指至今有超過600個工地地盤獲得「4S」標誌。
勞工界議員林振昇則認為,發生意外往往不是單方面責任,有時一些散工短時間內到多個工地工作,未必太了解各工地的安全措施,而地盤監工亦可能假定對方有足夠經驗而未有詳細解說。林又提及現時小型工程如外牆防漏工程,因涉及俗稱「飛棚」的搭建吊棚工序,有一定意外風險但卻毋須申報,因此建議要求有關工程亦需向勞工處申報,以便巡查和監管。
此外,勞工處去年修訂《密閉空間工作的安全與健康工作守則》,加強密閉空間工作的安全及健康,林認為,處方應檢視更多其他工作守則,例如吊運工作,並作出與時並進的修訂,以改善各類工作的安全指引。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http://orientaldaily.on.cc/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