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B1:港私營經濟縮半年 企業強烈悲觀
連日的惡劣天氣,猶如香港經濟景氣的寫照。標普全球公布,經季節調整後,7月份香港採購經理指數(PMI)儘管按月升1.4個百分點至49.2,但已連續6個月低於50的盛衰分界線,即尚處於收縮區間。由於上述數字是6個月新高,該機構以「倒退幅度已縮減至期內(6個月)最小」來形容當前的營商環境,但也毫不諱言本港企業對未來一年業務前景「維持強烈悲觀」。
究其原因,乃本地和全球經濟走弱,影響內外銷情,新增訂單量連續6個月萎縮,來自內地和海外的新接業務量「繼續急速下滑」。參與本次調查的企業特別提到貿易壁壘加劇、競爭白熱化、全球經濟疲弱等,均不利業務增長。
跟標普上周五發布的內地製造業PMI類似,港企似乎也不能把上漲的成本轉嫁予客戶,事緣投入成本通脹自6月開始加快,上月更在採購價格高企的情況下,攀至4個月高位,但向客戶收取的產出價格卻大致穩定,差別可能在於不必像內地那樣割價求售。
由於新生意減少,港企7月再減產,好在幅度有所放緩,但市場需求畢竟持續疲弱,導致積壓工作量進一步下跌,7月減幅更創10個月以來最大。既然產能壓力紓緩,港企增聘員工的積極性自然減低,上月就業人數有所下滑。經營活動緊縮也令採購庫存連續兩個月增加,但同時供應商持續押後交貨,且不少企業因應船期延誤,打算增持庫存。
分析指出,隨着息口回落,而且金融業表現不俗,本港經濟下半年有望改善,但PMI頂多就是在50盛衰分界線附近徘徊,始終問題依然多多,不但零售和地產市道仍然未復甦,中美貿易戰亦是重大不明朗因素。不過,由於勞動市場供應仍偏緊,整體失業率應該不會大幅上升。
法國外貿銀行大中華區資深經濟學家徐建偉坦言對中美貿易談判不太樂觀,首先美國很多盟友也得捱15至20%的關稅,對轉運貨物的關稅可能更高,擺明針對中國,中方會想︰「即使我同意美國在所有問題上的要求,我能得到甚麼?」
更甚者,中國不會輕易接受美國的要求,因為美國同時要求中國停止從俄羅斯購買石油,遵守美國在稀土、電動車、半導體方面的規則,甚至改變一些產業政策,觸及中國一直堅持的深層戰略。如是者,中國下半年很難維持上半年出口強勁的勢頭,又未能擺脫通縮陰霾和內房寒冬,內需復甦的速度不足以抵銷外界擔憂。這樣看來,港企的內地新訂單恐怕也不容樂觀。
另一方面,5月初資金湧入香港的勢頭曇花一現,港匯持續弱勢,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周二本港時間清晨(即周一紐約時段尾市)再承接64.29億港元沽盤,銀行體系結餘今日將降至約724.61億元。金管局自6月26日起開始今年托匯,至今合共9次入市,累接1,010.9億元。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