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27工程超支670億 議員:未解決立項需求與預算錯配
立法會今日(17日)辯論有關押後非緊迫工程的議員議案,議員江玉歡指檢視工務工程優先次序,押後非急迫項目,將資源更多地向重點經濟及民生建設項目傾斜,可以避免削減涉及民生的開支,同時也能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而香港現行工務工程規劃體系形成於經濟高速增長期,部分項目立項依據已與當前社會需求存在偏差。
她指出,在過去10年,27個甲級項目因「不可預見因素」超支670億港元,佔撥付總額7.5%,,審計署揭示部分超支實為需求評估不足所致。發展局在2019年成立立項目策略及管控處,雖審閱540個項目並節省1,900億港元,佔原預算16%,但聚焦「設計優化」而非實際需求合理性,未解決立項時需求與預算錯配。
她認為非緊急項目可納入暫緩清單,如部分政府辦公樓宇的節能改造、非歷史建築的外觀修繕等,可待財政儲備回升至GDP的25%以上再重啟實施。她又指公私合營PPP項目管理模式,核心價值在於 「風險共擔、效率共創」,目前在基礎工程運營過程中可引入AI管理,借鑑成功PPP項目經驗及譬如新加坡基礎設施局的協調機制,在北部都會區等項目中先行先試,打造智能時代的PPP科學治理範本。
另一議員周浩鼎認同工程帶動就業,但緩後一些沒迫切的工程可能好過減少民生的福利,例如2蚊搭車是長者優惠,不少長者認為不要改善,但最終有「郁動」,他指民生費用增加是很貼身感受,又說:政府做嘢都要考慮觀感問題,好多市民會覺得工程費用好貴,但減一個工程可以屳到好多嘢。」
他又指1,200億港元的基本工程開支,應留少少空間,不要鐵版一塊,讓市民可以看到大家大齊減省,會開心一點。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