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天氣跑步指南 科學解析與實用熱適應方法
在炎熱天氣(超過攝氏約27°C)下進行高強度訓練,是跑手能做的最具挑戰性的事之一,因為它會改變生理機能。尤其是對心臟的負擔最大,但在炎熱環境下,身體的每一個系統都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最佳的「比賽溫度」大約是在攝氏7°C(馬拉松)到攝氏15°C(5公里賽),這是根據超過1200場鑽石聯賽、奧運和世界錦標賽的比賽數據得出的。高溫幾乎總是會讓跑手變慢。影響因素包括天氣的嚴峻程度、賽事距離以及體能狀況 – 體能越好,速度下降越少。舉例來說,一位跑2小時20分的馬拉松選手,在攝氏32°C 時比在攝氏10°C時,可能慢6分鐘;而一位跑2小時50分的選手,可能會慢7至8分鐘。
為什麼高溫這麼難受?
最大攝氧量(VO2max)和乳酸閾值大約會下降5-10%,所以在相同配速下,跑手的身體相當於付出更大的努力。高溫增加了身體負擔,讓心臟必須泵出更多血液,肌肉消耗更多碳水化合物,出汗量增加(導致脫水),主觀感受的運動強度也會提升。
高濕度則會使情況更糟,因為它加劇了上述生理壓力,並降低汗水蒸發效率。汗水蒸發是我們主要散熱方式,所以當你看到汗水滴落時,其實只是讓你脫水,而沒有帶來降溫效果。
訓練的建議
當高溫開始影響時,跑手的訓練大多可以照常進行。唯一需要較保守調整配速的,是長時間連續的節奏跑或閾值跑,特別是跑手還沒有適應熱度的時候。這種訓練最容易因為過熱而被迫縮短。其他情況下,其實不需要刻意調整配速,儘管跑手可能會下意識地放慢。
即使剛開始某些跑步稍慢,只要保持相同的努力強度,身體會感受到相當於快跑 5-10% 的刺激,這樣的生理反應依然能推動適應。而且,還能同時獲得與高溫相關的特定適應效益,未來會有回報。
整體而言,堅持訓練計劃,但保持彈性。分段跑、增加休息時間、慢慢恢復快配速都是可以的。不要因為在酷熱下沒辦法完成某些配速目標而氣餒。經過大約5次熱適應訓練後,多數人可以開始承受比賽配速的強度。
重要訓練時段,選擇早晨較涼爽的時間訓練或使用跑步機非常有幫助。利用身體降溫策略,也能幫助提升表現。
如果夏天在戶外比賽,且在意成績(及安全),那麼熱適應是不可或缺的。這些適應效果顯著且發展迅速(5-7次訓練後),約 12-14 次訓練後達最大效果。長時間持續的熱適應期(約5週)甚至能帶來類似高原訓練的紅血球效應。總合下來,能提升跑手的工作能力和閾值,甚至恢復初期因高溫造成的表現下降。
熱適應方法
策略很簡單:讓身體變熱並持續處於高溫狀態。說實話這很不舒服,但跑手必須接受它去忍受長時間感覺熱。
研究的訓練方案通常是每天60-90分鐘,在攝氏約27 – 38°C下訓練,效果很好。但現實中你要平衡恢復、賽前調整與重要訓練。
這90分鐘指的是高溫曝露時間,所以不必全程跑步。例如 20-30 分鐘節奏跑即可將體溫提升到適當水平,再搭配45-60分鐘的間歇步行和慢跑來維持。但即使30-40分鐘的訓練也有助於熱適應。
當然也可以穿多層衣服來加速升溫。自行車手在正常訓練之外,會增加每週5次約50分鐘穿著多層衣物的室內騎行,5週後血紅素可提升約5%。使用桑拿或熱浴來增加「熱量」曝露,而不必增加跑步量,也很有效。
怎麼知道體溫是否夠高?
1) 低科技:感覺上的「熱度」強度。如果10分是「無法忍受的熱」,目標是維持在7分左右。
2) 中科技:心率。控制熱訓時心率在最大心率的70-80%區間。
3)高科技:精英運動員會使用Greenteg的CORE設備,估測核心體溫,目標是保持或超過攝氏約38.6°C(101.5°F)。
對於競技運動員(特別是長距離),理想策略是賽季初或比賽前約1個月開始建立「熱適應基礎」,每週進行4-5次60-90分鐘的訓練,持續2-3週。之後每週2-3次維持適應效果。這個基礎階段也讓你在賽前調整期快速重新適應熱度,比如賽前幾週增加幾次熱訓。
文章出處:Heat Training For Runners
Please follow Insports Hub on Facebook & Instagram
https://insportslab.com/
FB
https://www.facebook.com/insportslab
IG
https://www.instagram.com/insports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