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7成人患青光眼不自知 新症經人工驗眼 輕症者由基層醫療跟進
隨着年紀老化,不少長者可能會出現青光眼等眼疾問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眼科學系與奧比斯今日(14日)就公布一項篩查結果,發現參與篩查的5,800多名50歲以上公屋居民當中,患有青光眼的比率高達6.9%,較內地比例高近一倍,亦有逾7成人不知自己患有青光眼。為解決本港眼科輪候時間較長的問題,團隊就計劃明年起,於港島西及九龍東醫院聯網眼科專科門診的穩定新症病人,提供人工智能驗眼服務,將輕症患者轉交基層醫療服務,例如地區康健中心的視光師及護士等跟進。團隊相信,透過有關安排,可將最長兩年的輪候時間,縮減至約兩個月。
奧比斯香港總幹事劉慧思形容,青光眼有如「視力小偷」,初時未必有明顯症狀,待惡化時很可能已令視力受損。而奧比斯亦一直致力防範可避免的失明問題,包括每年舉行逾500場講座及提供免費篩查,希望改善市民眼睛健康。
曾任職政府衞生部門的港大基層醫療健康教研中心總監及教授陳肇始就表示,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基層醫療服務,而青光眼篩查可謂是其中一項重要課題。她希望未來服務可擴至全港,透過及早識別及治療,可以預防視力受損,防止造成更嚴重的眼疾。
港大醫學院眼科學系系主任及臨床教授梁啟信指出,青光眼是全世界最常見而不可逆轉的眼疾,不少病人甚至到失明仍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他續指,今次篩查計劃於2023年6月至今年中進行,共招募了5,844明50歲以上公屋居民參與,並採用了港大早前研發的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光學紋理分析(ROTA)技術,再配合人工智能系統,快速識別出參加者的青光眼情況。
篩查結果顯示本港是神經退化患病率為11.6%,當中分別有6.9%為青光眼個案。梁引述南中國的一項普查研究,指出當地的青光眼比例約為3.8%,而今次研究就發現本港的比例高出接近一倍。不過他亦解釋,升幅原因相信是因為篩查技術更好,成功識別出更多早期個案。被判斷為青光眼的個案中,有接近一半是較輕微的病例,但亦有少數為嚴重個案。至於初步判斷並非青光眼的4.7%個案,他相信可能是更早期的青光眼,故患者仍未出現相關病徵,團隊目前正作進一步研究。
梁又引述篩查結果,指出有71.1%患者篩查時並不知道自己有青光眼。他解釋,不少眼疾會在先於其中一邊眼睛出現,令患者較難發現視力受影響,導致患者求醫時間較遲,加上公立醫院資源有限,亦令輪候時間加長。而團隊就計劃於明年起,將研究計劃擴展至醫院管理局的港島西及九龍東醫院聯網,為聯網內所有穩定新症病人,即病情較輕、輪候時間較長的病人,提供人工智能ROTA篩查。篩查服務會於該聯網內普通科門診及地區康健中心等地方進行,若被驗出眼疾情況較輕微的患者,則會交由基層醫療服務人員,例如地區康健中心跟進。
他續指,透過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快速分析驗眼結果,整個流程僅需幾秒,相信有助大幅縮減公立醫院眼科服務輪候時間。不過他亦坦言目前計劃仍屬研究項目,未能覆蓋全港七個醫院聯網,故今次先選擇以往合作較多的兩個聯網。他相信透過有關系統,可以將現時輪候時間最高達117周,即接近兩年的眼科專科服務輪候時間,大幅減少至8周。至於日後會否擴展技術節所有聯網,他表示團隊會檢示服務的成本效益,期望之後向政府作出建議,估計最快2027年可以擴展計劃。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