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券調查・4|科技公司兼中介老闆「失聯」 前員工踢爆「假申請」運作 80 項目公司疑袋過千萬
《集誌社》早前報導,有科技公司身兼中介,誘中小企申請科技券並瓜分撥款;該公司 Makemark Intelligence (下稱 MMI)負責至少 90 個項目、資助額逾 1900 萬。有前員工踢爆公司運作,先收「開發費」4 萬元,以「罐頭」申請聲稱成本 45 萬元的項目,再與客人「打流水帳」偽造交易,獲撥款後按「四六」比瓜分。以每個項目獲批 25 萬元計,公司獲益約 15 萬元,至今最少 80 個項目獲批、涉款或達 1200 萬元。
不過,前員工指自去年底,有客戶無法「收回」予 MMI 的「流水帳」金額,亦有人因項目不獲批被政府追回首期撥款;公司負責人朱耀祖「失聯」拖欠佣金,疑已將業務轉往珠海公司。記者到訪有關公司地址,兩間已人去樓空,在另一間公司有員工稱「仲做緊,主要由珠海公司負責」,記者留下查詢信件一直未獲覆。創新科技署回覆稱沒備存個別服務供應商營運情況資料,拒回應曾否接獲有關 MMI 的投訴或求助、個案有否轉介至執法部門等。
今年三月,《集誌社》分析 3.5 萬個科技券獲批資助項目,發現有近 600 個手機 App 與項目同名,但多數未能正常運作。其中一個高產「開發商」為負責至少 90 個項目的 MMI,涉及資款約 1968 萬元,記者其後放蛇揭公司身兼中介,誘商戶瓜分撥款「袋資助」或涉詐騙。
前員工踢爆公司與客「打流水帳」做交易紀錄
報道刊出後,不願具名的公司銷售員 B 主動接觸《集誌社》,解釋公司如何透過科技券資助與客人瓜分資助。B 說公司有逾九成業務屬科技券項目,交申請前會收每個客戶約 4 萬元不等的「開發費」,之後會與客人「打流水帳」、即偽造交易紀錄。「我哋入(申請)的所有項目成本都要入 45 萬,就係一個 Andriod App、一個 iOS app、一個網站、一個 ERP system。」「 45 萬,一般就係個客同呢間公司打一個流水帳。個客每一次俾 10 萬呢間公司,第四次俾 15 萬,咁呢間公司其實會 return 返俾佢。」
以 45 萬元項目、科技券資助 75% 上限為例,公司變相只透過收費幾萬元,申請最高 $337500 元政府撥款。 MMI 最初會為客戶度身訂造產品,後因成本改用「罐頭」程式,「有十個客入面,其實只有一個真係要個系統,其他九個都係 look for money(求財)。做呢一行的大部分 vendor 都係用呢一招去做。」
「45 萬元」項目公司袋約 20 萬
B 說項目一般無法獲「批足」計劃上限的 75%,客戶最終會獲批約 20 至 25 萬資助;待科技券款項批出之後,客戶便會和 MMI 「四六」比瓜分資助。以 25 萬元資助計算,客戶可分 10 萬元,公司則袋 15 萬元。
科技券計劃規定,申請公司必須指派人員或員工出任項目統籌,作為與創新科技署之間的主要聯絡人。B 指為讓項目成功批核,該公司會以電郵代客人回覆秘書處的提問,亦會在處方實地檢查前為客戶提供「培訓」等等。
當局檢收粗疏cap 圖證修改錯誤
記者今年 3 月曾抽查科技券下部分應用程式,不少運作異常,如打開程式後顯示「正維修」、無法載入頁面、無法完成付款程序等等。B 透露,政府的實地檢查除檢查文件外,亦會要求申請者即場示範報價單所列出的系統功能可正常使用,但若有部分功能「有 bug 」,則只需在一星期內書面證明已修正即可,政府不會再到場實地查核。他同意過程粗疏:「譬如呢度畀錢那刻你電話係寫住 error ,咁你 cap 返張圖我睇,唔係 error 的,fix 左個 bug,咁佢就過架喇。」
《集誌社》獲得 MMI 與部分客戶的對話紀錄,發現多個客戶曾向 MMI 反映系統出現嚴重問題,如無法登入、登入後發現非屬於其公司的資料、遺失黃金檔期的預訂紀錄等等。亦有客戶在對話中追問「回款」事宜,但未獲公司回應。
去年 10 月起有客戶未獲「回水」
B 指 MMI 最少有約 80 個項目獲批資助。若以項目獲批 25 萬元公司獲益 15 萬計算,最少涉款 1200 萬元。不過,這種先交「開發費」「打流水」再「瓜分」資助的做法去年起出現問題。
自去年10月開始,開始有客戶無法「收回」付出予 MMI 的「流水帳」金額,亦有人因項目無法通過批核,而被政府追回項目資助額 25% 的首期撥款。B 舉例有客戶已經付數萬元予 MMI 作為「開發費」,申請被拒後無法追回費用之餘,還要向政府歸還五萬元首期撥款,共損失十多萬元;但由於申請人亦涉及做假帳,變相追討無門。
B 指公司現時已經結束香港業務,餘下的科技券項目改由位於珠海的員工跟進。作為公司銷售員,他在客戶簽訂合約、繳付開發費後理應獲得費用約 20% 作首期佣金,完成個案並獲批資助後會再獲尾期佣金,但老闆朱耀祖現已轉換手提電話號碼兼失聯、原公開的社交媒體已轉為私人,B 至少被拖欠五千元銷售佣金,忙於為客戶跟進面臨「爛尾」項目。
原來辦公室人去樓空員工稱「主要由珠海公司負責」
翻查資料,與 Makemark Intelligence 相關的公司有三間,全部仍然註冊。其中兩間分別名為 Makemark Intelligence Global Holdings Limited、Makemark Intelligence Global Limited 的公司,兩公司朱耀祖都是股東兼唯一董事、由「高綺婷」任秘書;另一間名為 MMIG Holding Limited 的公司,則由「高綺婷」任唯一董事,高亦與朱耀祖同任其他公司的董事。
Makemark Intelligence Global Holdings Limited 的登記地址,是記者三月「放蛇」時與 MMI 員工見面、位於荔枝角工廈的辦公室。記者六月底再到該辦公室嘗試聯絡朱,發現已經人去樓空,大閘緊閉。除了牆上剩餘的裝飾和地面的插座外,整個辦公室已經清空、餘下石屎結構。鄰近單位的職員稱數月前有裝修師傅花約一星期清空單位,之後曾有人上門嘗試聯絡該科技公司不果。
Makemark Intelligence Global Limited 則註冊在上環一座商廈,記者到場後發現該廈已拆卸。
記者八月初到 MMIG Holding Limited 位於荔枝角另一工廈的地址,找到一名自稱是 MMI 的員工。這名不願具名的員工確認公司已遷出荔枝角另一地址,但指公司「仲做緊,主要由珠海公司負責」。他當時稱自己約有一周未見過老闆朱耀祖,又指對方會往返香港及珠海,而近月公司一直如常「出糧」。記者留下查詢信件予朱耀祖,附上聯絡方式,但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創科署拒回覆有否 MMI 投訴或轉介執法個案
今年 6 月,立法會議員謝偉俊引述報道向當局提書面質詢,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當時首次透露,過去三年當局對 1860 個項目進行實地抽查,將 15 宗懷疑個案轉交執法部門跟進。就着 MMI 的情況和運作問題,《集誌社》向創新科投署查詢,署方回覆稱沒有備存個別服務供應商的營運情況資料,拒絕回應曾否接獲有關公司的投訴或求助、有否轉介個案至執法部門、是否仍有接獲該公司的項目進度更新等等。署方又稱,申請者有責任監察服務提供者的工作及項目推行情況、以及解決任何爭議。
歡迎追蹤以下平台,即時接收《集誌社》最新資訊,及付費訂閱支持!
【付費訂閱《集誌社》】
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訂閱《集誌社》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ecollectivehk
【Like 《集誌社》IG】
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ollectiv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