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鳥鳴大賽引近300人觀賽 大合唱齊扮「升key雀」
【獨媒報導】在網上引起討論的全港首屆鳥鳴模仿大賽「鳴就明」,周六(23日)舉行決賽,20位選手一較高下,吸引近300人觀賽。冠軍最後由扮演樹麻雀的Bob奪下,另一選手KiKi則被評為最似噪鵑的「Koel之王」。二人帶領全場大合唱,齊扮「升Key雀」,場面震撼。主辦方表示,相信大家會對噪鵑改觀,並更關心城中鳥類的生存境況。
選手聲演樹麻雀奪冠
「鳴就明」鳥鳴模仿比賽由本地生態關注者自發舉辦,支持機構包括香港觀鳥會、香港大學理學會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會、香港手笛協會及Karmille Art。主辦方在初賽一共收到97份錄音,從中選出20人躋身決賽。
在決賽第一回合貓頭鷹賽,參加者須扮演褐漁鶚和斑頭鵂鶹。第二回合則為杜鵑賽,參加者須扮演或八聲杜鵑和大鷹鵑。在最後一回合自選賽,選手Bob扮演樹麻雀,聲音與神態俱備,奪下冠軍。
比賽另設「Koel之王」,由評判從初賽中選出最似噪鵑的一位,最終由Kiki獲得。Kiki提到,自己中學時已喜歡扮噪鵑,並指因為工作關係需要捱夜拍片,所以常聽到凌晨的噪鵑鳴叫,形容其叫聲是「有趣地煩」。
學者:噪鵑叫得早 或人為因素導致
比賽同場亦有生態講座,生物聲學研究員陶偉意就分享有關「升Key雀」噪鵑的奇怪知識。她指噪鵑是日行性動物,其實不會日夜24小時都鳴唱,夜間鳴唱的反而有機會是大鷹鵑或者八聲杜鵑,笑言「噪鵑被人屈咗好耐」。
她引述過去曾在九龍城區進行的聲音紀錄,指出噪鵑最主要在清晨四時至六時鳴叫,入夜至深夜期間則甚少鳴叫;每段「升key」的時長約5秒至30秒,最長約2分鐘。
陶又綜合多份引述外國研究指,日行性鳥類提早在凌晨就鳴叫,可能是因為人類的光污染令鳥類不辨日夜、以及日間噪音太多,變相令鳥類想更加早起鳴叫。所以噪鵑早起早鳴,其實是人類干擾自然的結果。
主辦方:賽事反應超乎預期
主辦籌委之一的Nicholas在賽後向記者表示,當初曾擔心初賽不足20人,並估計決賽僅約50人觀賽,不料最後吸引近300人到場,形容反應超乎預期。
另一籌委Meie則提到,躋身決賽的選手中,大部分人都沒有恆常的觀鳥習慣,而是普羅大眾,認為比賽突破了生態人的同温層。她相信,比賽前的講座能令大眾對鳥類改觀,譬如知道噪鵑與人類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並更關心城中鳥類。至於會否有下一屆,籌委Rico就笑言「人人都可以搞第二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