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潮殺進科技圈 小米華為入局雷軍聲演
短劇市場除了中國在快速崛起外,近日見在歐美興起。大約需要約一小時即可看完一整套劇集,適合作為打發時間的娛樂活動,去年中國短劇市場規模達500億元,預計2027年將突破千億。現在就連科技巨頭都參與拍短劇,宣傳新產品。
小米首部短劇《時空合夥人》於7月17日正式播出,一共十集,由抖音、小米REDMI、萬合天宜出品,以穿越為題材,劇情亦圍繞REDMI剛剛發布的兩大旗艦,K80至尊版手機和K Pad平板。當中小米中國區市場部總經理、REDMI品牌總經理王騰,以及REDMI產品經理胡馨心,而小米創辦人雷軍雖然未有現身,但在結局時就以聲音出演一句對白。
其實華為早前在短劇賽道佈局,呈現出「平台搭建 + 內容定制」的雙軌並行特點。一方面華為推出 「短劇大全」 應用程式試水付費模式,通過聚合海量內容搭建起短劇平台生態,另一方面,華為旗下產品積極探索定制化內容創作,其中nova 14系列與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職場輕喜劇《真渡假渡》,成為品牌借勢短劇破圈的典型案例,全網曝光量突破11億。
內地分析指,與傳統廣告相比,短劇具有「成本低、見效快、互動強」的顯著優勢。單部爆款短劇成本不足百萬,卻能吸引千萬級播放量,投資回報率遠超傳統廣告形式。而在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的當下,年輕用戶對傳統營銷的敏感度持續降低,而短劇憑借「爽感密集 + 碎片化」的特點,成為品牌觸達年輕群體的新觸點,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意識到短劇在用戶溝通中的獨特價值。
以小米為例,通過短劇能實現產品的軟性植入,更能借助劇情傳播品牌理念,讓用戶在娛樂中加深對品牌的認知。同時,科技公司在技術、硬件、用戶基礎等方面的優勢,也為短劇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不過品牌定制劇的發展也面臨挑戰,例如要避免「廣告感過重」引發用戶反感,又要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維持用戶粘性,都是科技公司和品牌方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分析指,隨著小米《時空合夥人》的上線,科技圈與短劇圈的碰撞將愈發激烈。在這場千億風口下的「科技公司內容化」競賽中,誰能更好地把握用戶需求,將技術優勢、產品特性與內容創作深度融合,誰就能在新一輪的品牌競爭中佔據先機。對於用戶而言,未來或許能看到更多 「科技大佬變演員」的有趣場景,在輕鬆追劇的同時,感受科技產品帶來的生活改變,未嘗不是一種雙贏的美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