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銀髮經濟」有可為 「數碼鴻溝」唔解決講咩都假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政府近年積極推動「銀髮經濟」,試圖將長者消費力轉化為經濟動力。日前,港府「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公布5大範疇共30項措施,涵蓋銀髮就業、消費、樂齡科技等範疇,旨在發掘長者潛力,促進本地經濟「內循環」。然而,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指出,當局若要成功激活銀髮經濟,必需正視「數碼代溝」及長者就業配套等實際問題,否則措施恐淪為紙上談兵。今集《功夫茶》深入探討相關議題,剖析銀髮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談及銀髮經濟,李立航強調,當局首先需釐清「銀髮經濟」的定義及針對對象。他指出,香港普遍以60或65歲定義「長者」,但國際上已將65歲視為「新中年」,反映現代人壽命延長及健康狀況改善。現時60至65歲的「新生一代」,即戰後50年代出生者,多數剛從事業高峰退休,仍然心有力足。相比之下,80歲以上長者因戰時教育水平較低、儲蓄有限,多屬中產以下或基層,普遍是貧窮的一代。
隨着數碼化消費成為主流,智能手機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然而,不少長者因不熟悉科技而無法融入數碼消費市場,形成「數碼代溝」。李立航以酒樓點菜為例,現時多數食肆採用二維碼點餐,長者若缺乏智能手機或不懂操作,便難以參與某些消費,間接限制其經濟貢獻。
為解決這一問題,李建議政府可考慮向60歲或以上長者免費派發具備基本功能的智能手機,並將「樂悠咭」功能整合其中,取代傳統長者卡。此舉不僅方便長者使用公共交通,更能讓他們融入數碼消費生態。他補充,部分長者因經濟限制只能使用功能簡單的「救命鐘」手機,無法參與掃碼消費,這對商家和長者均不公平。若政府能提供智能手機作為「長者禮物」,將有助縮窄數碼代溝。
然而,派發手機只是第一步,如何教導長者使用同樣重要。李建議,政府可外判「啟讀課程」予民間機構,培訓長者使用智能手機。這些課程毋須由公務員執行,而是可交由具經驗的供應商或非政府組織負責。他舉例,慈善團體可舉辦義影或社交活動,陪伴長者實踐掃碼消費,從而提升其自信心和參與感。此舉不僅促進消費,更能改善長者心理健康。
除了消費,長者就業亦是銀髮經濟的重要一環。李提出「1加X」薪金配對計劃,例如以的士司機為例,長者每天工作4小時,政府補貼餘下4小時工資。此舉既能鼓勵長者就業,維持其工作意欲和心理健康,又能減少公共醫療開支。更重要的是,長者所得收入多數會在本地消費,形成經濟「內循環」。
談及長者退休保障,李坦言,強積金作為「三大支柱」之一,受經濟環境影響,作為唯一收入來源並不足夠。對於無法就業的高齡長者,政府需重新審視其基本生活需求,並提供適切保障。此外,他提出探索大灣區退休模式,利用香港的養老金融機制,讓長者在粵語地區享有更好生活模式。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