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園弄》的額外感受 陳可辛的十分鐘導讀
(這不是《醬園弄》的觀後感,純粹有感而發)
近日忽然對人類的姓氏產生好奇,好奇在於姓氏是否必定要跟從父姓,而跟從父姓的邏輯又從何以來,假如跟從母姓社會又會出現什麼現象,結果原來台灣早就廢除強制跟從父姓,父母也同樣有權決定孩子的姓氏。倒也正常,女性懷胎十月,難道就不能有自由為自己孩子冠上自己的姓氏嗎?
《醬園弄》的優先場事前有陳可辛導演的先行導讀,雖然陳導沒有明言,但短短十分鐘也見其辛酸,《醬園弄》是陳導打從十年前就希望開拍,不過久久未能成事,受惠於近年影視界的女性主義崛起,雖然陳導亦明言自己只想拍攝一個時代,而不是一套女性主義電影,但《醬園弄》也終於能夠看見曙光。二零二四年,《醬園弄》以一百五十分鐘的片長於康城影展首映,不見什麼數分鐘掌聲的報導,反而更增添了一些質疑的評價。《醬園弄》從此就得「分屍」形式地展現,狠狠地變成《醬園弄.懸案》。
顯然這片名不是陳導的意願,他甚至寧可片名稱作《醬園弄︰第一部》,也不希望外界被人誤會電影為一套懸疑查案的電影,因為電影中的案件根本不「懸」。無奈在於商業的考慮,陳可辛十年懷胎的孩子也終需改上自己不太喜愛的名字。而你在觀賞電影的途中,雖然處處仍見陳導對於故事的構想,也清晰見盡陳導想傳遞的大時代更替,可九十六分鐘的片長只令其成為一個濃縮精華版。甚至陳可辛形容成品雖然完整,但不太像他,甚至在我看來它根本便是一套陳導口中否認的女性主義電影。但為了讓第二部順產,他必須要將第一部剪得更吸引眼球,才能在第二部回歸自身的思想。
而你在看《醬園弄》時,電影處處犯禁,不乏一些敏感議題,要扛下近六億的成本壓力成就這一切,能夠成事已經了不起。可是當辛辛苦苦完成了,它面世的模樣仍然需要按照商業框架上的調節,陳可辛盡可能以自己的功力去搶救,不過那位可是陳可辛啊,曾經也在影壇叱吒風雲的一位導演,這些調節真的需要嗎?結果《醬園弄》在中國的票房依然慘淡,也令人難以理解斬成兩半上映的決定是為了什麼,亦難以理解「懸案」這兩字是不是確實為電影增加了一些吸引力。
北上發展的香港導演中,陳可辛可能已是末代,香港導演在中國已不是炙手可熱的存在,與其要自己的孩子跟著別人姓,倒不如趁早好好選擇出生地。
▼Follow themovietravell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movietraveller?igsh=MW51am9oejN2YmlkNg%3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