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檔販流失港褪色 促改牌制保魅力
排檔能展現香港獨有魅力,成為本港旅遊特色之一,深受旅客歡迎,亦重新引起外界對相關政策關注,但亦有不少議員曾斥政府扼殺小販生態。根據立法會秘書處的研究指過去24年間,固定攤位小販數目累減40%,至去年只有4,848個,流動小販的數目亦銳減80%,而小販亦嚴重老齡化,固定攤位若沒有直系親屬繼承,部分小販攤檔或會消失。有議員直指現行政策令小販營業方法一直萎縮,情況令人擔心,指政府應想方法令特色的小販活化香港經濟,另有議員建議在繼承權上增加靈活度,例如參考外地助手培育計劃,讓助手亦可繼承排檔。
立法會秘書處發表的《數據透視》,指以女人街和廟街等標誌性市集為例,自2005年起便長期穩佔10大旅遊景點之列,在2024年更排名第4。在疫情後,政府積極推廣夜市和臨時間墟市,以刺激本地經濟及訪港旅遊。研究指公眾憂慮目前的小販政策「過於嚴格」,削弱這些措施所帶來的刺激效應。
研究指在24年間,固定攤位小販數目累減40%,由2000年的8,085減至去年的4,848個,亦較2020減少7.6%,而流動小販的數目亦銳減80%至233個,較2020年減少33%。無牌小販的數目同樣大幅減少84%至去年的僅698人,食物環境衞生署轄下的小販事務隊在全港18區的45個小販黑點, 定期進行分段巡邏和突擊行動,該隊在去年進行了85,445次突擊行動,打擊非法擺賣活動,平均每天進行234次行動。去年共有3,312宗無牌小販檢控個案,相等於每名無牌小販在該年度平均被檢控約4.5次。
小販老齡化亦是行業的另一項挑戰。研究指截至去年9月底,73%的持牌固定攤位小販年滿60歲,而40歲以下者僅佔3%;流動小販的老齡化情況更為嚴峻,89%年滿60歲,而40歲以下者只有0.8%。由於固定攤位小販牌照只能傳予直系親屬,當親屬沒興趣繼承,部分小販攤檔或會消失,故公眾呼籲當局重新簽發已交回或已注銷的小販牌照,並按小販助手的登記年資,優先考慮其小販申請。截至去年底,一共有4,796名的小販助手正協助許多年長或體弱的持牌小販經營攤檔。
對於持牌小販不斷減少,社福界議員狄志遠指現行政策令小販營業方法一直萎縮,情況令人擔心。他認為部分特色的小販有活化香港經濟的效果,又指小販作為經濟的一種模式,值得發展。他指本港有很多未用的土地,若政府把未用的土地平整並交給區議會,由區議會按其地區的特色活化,提供經濟的活動機會是可取的。他認為做法可增加就業機會,亦可從事傳統特色食品或者手工藝。在牌照方面,他認為區議會可以協同地區不同部門,做好管理和推廣工作。
立法會早前曾辯論相關的議員議案,提出議案的議員梁文廣指現行規定的貨品單一,舉例只能賣某一類的貨品,不能夠隨時轉換,影響到貨物流動性,令排檔的生存空隙壓縮了。他指小販排檔只能由直系親屬繼承一次,故即使檔口做得多好、有文化特色,亦不能繼續傳承。他又指現時法例規定助手不可參與生意運作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收錢都不可以」,導致熟悉運作的人無法繼承。他建議在繼承權上增加靈活度,例如參考外地助手培育計劃,如學習烹飪、環境衞生及宣傳推廣等技能,讓助手亦可繼承排檔。他又認為檔主可與年輕人合作,或由政府提供資助計劃讓年輕人參與。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http://orientaldaily.on.cc/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