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數據局:中國算力規模全球第2 "缺芯少魂"逐步解決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國新辦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期間數字中國建設,指中國數字基礎設施目前在規模、技術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算力總規模位於全球第2。尤其"東數西算"工程深入實施,8大算力樞紐節點,5個在西部地區,有利於發揮西部地區清潔能源優勢,有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劉烈宏指,過去業界經常以"缺芯少魂",形容中國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問題。經過多年攻堅,這些問題逐步解決,集成電路加快布局,形成覆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材料和裝備的完整產業鏈。國產操作系統加速崛起,鴻蒙生態設備總量突破11.9億台,為手機、汽車、家電等1200多類產品,裝上"智能中樞"。人工智能綜合實力亦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專利數量佔全球總量的60%。
他又指,數字基礎設施的超前部署和迭代升級,帶動網絡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5G+工業互聯網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業農村方面,隨著5G網絡和農村電商的發展,手機成為 ”新農具”、數據成為 ”新農資”、直播成為"新農活",有效帶動農村居民增收致富。
劉烈宏提到,去年推出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等21項政策,今年還將推出數據產權等10多項制度,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正在加快構建。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推動數據交易需求攀升,截至6月底,各地高質量數據集累計交易額近40億元。上海、天津、安徽等地正在試點數據、語料作價入股等新模式,引導企業將高質量數據集折算為股權。
他又說,去年初,中國日均Token(詞元)的消耗量為1千億,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經突破30萬億,1年半時間增長300多倍,反映中國人工智能應用規模的快速增長。
國家數據局將通過體系化布局,持續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經濟、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的數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