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系列(三)|造傘手藝被機械取代 遮醫生嘆難以為生
不論是晴天或雨天,都能遮風擋雨擋太陽,「雨傘」是日常生活最普通不過的必須品之一,而雨傘製作技藝原來也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由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各項傳統文化,本系列之前報道中,曾介紹玉器製作技藝與粵劇相關的項目,而今次則介紹雨傘製作技藝這一項既傳統又貼近日常生活的手工藝。(文:陳穎琳/攝:林俊源)
記者走到街頭詢問市民日常買傘或用傘用的習慣。幾乎所有受訪市民均表示當雨傘用壞了便用棄丟並不會拿去維修。市民阿欣及阿莉認為,買一把新的雨傘性價比會更高,即使維修好了也可能也會再度破損,再加上現時也不清楚在哪裡有人會維修雨傘;對於全人手製造的竹雨傘和現時以機械配合製成的金屬傘相比,她們則表示自己還是會選擇工廠製的金屬傘,雖然以人手製做或會因匠人足夠了解結構而更紮實一點,但不僅在市面上很難買得到,價錢也定然會貴。
市民:人手製 機械製難比較
市民盧先生則表示,舊時人手製的傘,手工、質素及用料當然會更好,但設計可能沒有現在的全面;現時透過不同的設計,很多雨傘都非常實用「兩者沒什麼可比性,如我拿菠蘿包和法包要如何比?」另一方面,市民文仔和Chloe就表示,雖然知道雨傘製作技藝屬非遺項目,但就認為人手做的雨傘或不穩固,還是更適合收藏。可見雖然絕大部分人都認同雨傘製作技藝的價值,但為了實用大家均會選擇購買金屬雨傘,且破損後亦會直接丟棄不維修。
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
究竟製作或維修一把雨傘所需花上的時間和心機,祖業修傘、有「傘醫生」外號之稱的邱耀威師傅表示,製作或維修一把遮的時間與心機不少,但回報卻不多;縱使文化要傳承,惟直言「唔好諗住用嚟為生」。
邱師傅是百年老店新藝城遮皇的第五代接班人,更是現時寥寥無幾的修傘匠人。他表示,製作一把傘,以現今技術和人手、機械配合,大約只需約逾十分鐘;若要全人手造出一把竹製的雨傘,便至少需時兩至三天。邱師傅解釋,傳統的竹傘造法,是要先把竹破開,在竹枝中鑽洞,後以繩綑好紮成一把傘形。因舊時無膠水,而生番茄中的生物鹼可防蟲蟻,所以須以生番茄煮成漿作為膠水使用,用蠶絲混合棉和紗紙,作為紙傘布,裝錶後乾了再刷上桐樹所流出來汁液,即桐樹油造出防水作用。邱師傅直言:「以古老方法造一把竹傘,你沒袋着一千元也不要問,肯定沒有人幫你造。」
願傳授技藝 籲勿賴以「搵食」
傳統雨傘製作固然是非常複雜的技術,惟邱師傅亦表示,即使只是維修一把雨傘也不輕鬆,維修一把雨傘平均須花逾1小時,他甚至說自己並不喜歡修理雨傘。「有人看我修傘修得好,說再介紹朋友來修傘。我說千萬不要叫人來維修雨傘,我不喜歡修傘。買傘就好,修不要找我,很辛苦的。」邱師傅嘆,確實難以單靠造傘手藝作為生,「造了出來賣得貴沒人買,賣得平又沒錢賺。」直言文化要傳承,但若沒有政府資助,根本無法維持生計。「要花很多時間,又要眼力,那針不用本錢,線也不值錢。但我也要顧自己食飯。就算是機械人也要入油,沒理由維修不收錢。」 他指,亦曾有人前來找他希望能拜師學藝。但他一般均會勸阻別人絕不要用此手藝為生。
學懂用遮買遮更襟用
雨傘的潮流與設計不斷變化,雖然雨傘製作技藝已經不是大多數人會選擇幫襯的手藝,但不少用傘技巧還是只有作為工匠的邱師傅才會知道。他指,若想要雨傘耐用,必須學懂正確開收傘。開傘須先輕力拉出傘柄,以兩隻手指握着傘巢,再以抖抖抖的展開傘布,最後才把傘完全推開;收傘則是按下開關按鈕,輕輕拍傘柄至剩下一點,單手圈着傘骨並垂直傘以把傘布整理好,以拍打方式整理傘骨,最後扣上傘帶、輕輕收好傘柄。在購買雨傘方面,邱師傅亦提出了5點讓雨傘更為耐用的選購小貼士,日後選購雨傘時亦可作參考:
1) 傘骨材質愈堅固愈耐用;
2) 傘布須符合傘的骨架;
3) 傘愈輕可能愈不耐用;
4) 摺愈少壞的機會愈少;
5) 雨傘綁帶不能太闊。
▼「新藝城遮皇」第五代接班人、修傘匠人邱耀威訪問片段▼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