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2:高才子女 居內地扮本地生 堵漏禁考試移民
政府推行多項措施吸人才,但亦揭發高才通計劃遭人「搵笨」,甚至有內地生以高才通受養人身份改走「本地生」升學路。教育局指,受養人申請聯招者過去5年急升逾4倍至1,048人,本地學生及家長紛紛擔心加劇每年1.5萬個聯招資助學位的競爭,促當局杜絕「考試移民」等不公平現象。政府昨日宣布,修訂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有議員表示,自「考試移民」操作手法遭曝光後,收到數以千計來自家長、學生、校長等群體反映,普遍對該等現象感焦慮,望當局的新措施可杜絕亂象、篩除短期投機者。
根據現行收生安排,獲當局首次簽發受養人簽證,或進入許可時未年滿18歲的學生,均列為本地學生。當局指留意到部分學生並無來港居住,卻以本地學生身份申請入讀教資會資助大學的資助學位,影響了港生升讀大學的機會及公帑運用的準確性。經考慮海外做法和香港實際情況後,作出以下規管。
2027/28學年起,本港教資會資助學額對受養子女設立兩個學費類別,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第I類別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未滿兩年的學生則屬第II類別,仍可以申請報讀政府資助副學位、學士學位及研究院修課課程,惟須繳付不獲資助的學費。
至於持有全職工作簽證/工作許可證或各項入境計劃下的簽證/進入許可的人士,考慮他們來港的目的,將不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當局亦會就修訂設立過渡安排,即在2027/28學年(申請周期於明年10月開始)的居港規定設為一年,2028/29學年起才實行兩年的居港規定。
教育局發言人強調,今次僅修訂資助課程申請資格,並無改變本地學生及非本地學生的定義,所以即使未住滿兩年,在定義上仍然是本地學生,但由於年期未符合第I類別要求,故不會計落1.5萬個資助學額當中,具體收生「隊伍」由院校自行決定,學校可用4%的彈性超額收生,酌情錄取未符合要求的本地學生,希望不影響本地學生升讀大學機會,確保公平性。
發言人續指,每年均會評定學生是符合第I類別資格,假設學生在第一學年到香港入學,該學生會在兩年後,即就讀第3學年時符合資助資格,屆時只需支付獲補助後的學費。當局又預料,大部分人會於中四前到香港就讀正規學校,可以第I類別資格經JUPAS申請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政府資助學額。被問到為何會設兩年為標準,當局坦言是無科學根據,認為現階段兩年是適合的做法,「3年就可能太長,一年太短,中庸之道就兩年。」
至於「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等以「本地學生」和「非本地學生」的定義作為基礎的政府獎學金、研究生獎學金或政府資助計劃,申請資格準則及相關安排亦會作相應修訂,即使申請人屬定義上的本地學生,但如果來港不足兩年,亦不符合相關獎學金的申請資格。
議員張欣宇指,收到大量家長對「考試移民」現象的擔憂,最新數據亦顯示,通過該漏洞報讀香港高等院校的人數呈倍數增長的趨勢,因此政府有必要堵塞漏洞。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認為安排有助補漏,並以合理、合法為原則,平衡不同持份者利益,期望新安排有效杜絕「考試移民」亂象,善用公帑資源,相信社會不希望議題演變為對立與分化。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http://orientaldaily.on.cc/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