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小眾化或淪Party Room 「港產片」已無獨立生存空間?
香港電影業與戲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結業潮席捲而來,今年已有不下10間戲院關門,業界前景蒙上陰霾。資深電影人高志森在今集《功夫茶》剖析行業現況,指電影已不再是一家大小的娛樂選擇,面對串流平台與手機娛樂的衝擊,業界需重新定義「電影」的角色,並以內容創意為本,尋求突圍之道。他直言,戲院經營同時需注入新元素,政府亦應聚焦內容創作,而非只顧硬件投入,方能重振港產片的光輝歲月。
關於本地電影行業的倒退,高志森認為,香港電影業或未到「最壞時刻」,但已難復昔日輝煌。過去,電影是「扶老攜幼」的家庭活動,觀眾動輒買下整行戲票,共享大銀幕的樂趣。如今,年輕人更愛與朋輩唱K、聚餐,或沉迷手機與機頂盒的無限選擇,電影不再是首選娛樂。他提出,電影或許正從大眾娛樂轉向小眾市場,類似舞台劇的定位。舞台劇雖非主流,卻能憑現場互動與獨特體驗吸引觀眾,每晚養活數十至數百人。
高表示,「小眾」不代表沒出路,不同城市的「小眾」需求各異,若能精準捕捉,便能開拓新市場。他補充,現在電影不能用很高成本來運行,因此成本要變得相對較低。高以自己執導的《開心鬼》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為例,當年僅以200多萬元成本,卻創下逾2,000萬元票房,成功在於劇本創意與編導演的熱情,而非依賴「大卡士」或高成本特效。他指,現今業界已不可繼續沉迷「大卡士」、翻拍續集的高成本舊路。
戲院作為電影載體,同樣面臨生存危機。高志森認為,戲院不應被簡單形容為「沒落」,而是需重新定位。他建議提升放映質素,例如採用8K LED大屏幕,提供極致視覺體驗,或轉型為Art House(藝術影院),結合餐飲、酒吧等周邊配套,打造社交與文化體驗。他回憶昔日麗聲戲院門口的「咬蔗幫」、燒魷魚攤檔,這些周邊元素為觀眾增添樂趣,現今戲院可考慮加入按摩椅、派對房間等新穎設施,吸引觀眾重返。
然而無論如何轉型,高強調,電影內容始終是核心。觀眾願意花百多元買票,期望的是創意與感動,而非補貼高昂的「明星費」。他批評,現今不少電影製作費七至八成花在明星身上,劇本卻流於「行貨」,「套路」都能夠猜到。高補充,港產片若要突圍,需回歸內容創意,針對特定市場。例如,他提到《破.地獄》成功吸引50歲以上觀眾,憑藉許冠文的號召力與題材的共鳴,證明「有心有火」的作品能打動觀眾。
談及港產片前景,高志森認為「港產片」一詞已失去獨立生存價值。他指,過去香港電影以本地市場回本,海外收入為「紅利」,但現今本地票房難以覆蓋成本,業界需放眼大灣區。他表示,正籌拍一部以洪金寶主演的動作喜劇,定位為「大灣區電影」,聚焦嶺南文化與珠三角逾8,000萬人口的市場,力求先在區內回本,其他市場則視為額外收益。他指出,大灣區與香港在語言、文化及生活形態上高度相近,電影可結合香港擅長的動作喜劇與幽默感,吸引觀眾。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