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揭誤標盤尼西林過敏 增膝關節術後嚴重感染風險
不少人被診斷有藥物敏感,但原來當中有高達9成是「錯誤標籤」,令患者無法使用一線藥物,導致感染風險增加。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今日(20日)公布一項研究,發現11宗被標籤為盤尼西林過敏、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後出現感染的個案,全部患者均無過敏。團隊就指出,盤尼西林屬手術的一線抗生素藥,若患者有過敏反應,則可能需用藥效較差的二線抗生素,導致感染風險增加。由於不少病人可能在年幼時出現過類似過敏反應的症狀,導致未有檢測就被錯誤記錄,令病人接受手術時受到影響。而港大社區藥房亦推出由藥劑師主導的盤尼西林過敏檢測,期望日後將有關模式推廣至其他社區藥房。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傅俊謙指出,關節炎是香港常見病症,患者關節會感到疼痛,甚至變成畸形、「O字腳」等,對病人日常生活影響很大。要處理嚴重關節問題,則需透過關節置換手術安裝人工關節,幫助止痛,並改善活動度及畸形問題。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張文康指出,關節置換手術中,最危險的併發症是人工關節感染,不但會疼痛,亦需額外手術及抗生素治療,長遠加重醫療負擔,更可能危及性命。而盤尼西林是手術前常用的抗生素之一,用作預防感染。若患者有過敏反應,醫生則需要改用效果較差的二線藥物,令感染風險上升。
研究團隊分析了1993至2021年期間,瑪麗醫院的4,730宗全膝關節置換個案,發現標籤為「盤尼西林過敏」的病人,出現人工關節感染的比率為3%;而無被標籤盤尼西林過敏的患者,感染率只有0.7%。隨後,研究團隊研究當中被標籤為盤尼西林過敏,並有出現感染的11名病人,結果發現11人均無盤尼西林過敏反應。另外,團隊亦為11名被標籤為盤尼西林過敏、即將接受手術的病人進行術前評估,結果發現當中有10人的過敏標籤有誤,而該10人在之後手術中用上盤尼西林,亦未有出現過敏。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風濕及臨床免疫科主管兼助理教授李曦指出,有數據顯示,本港每100人中就有7人有某種藥物過敏標籤,當中約3分1涉及盤尼西林,即約50人便有1人被判斷為盤尼西林過敏。不過,由於以往為病人定下的藥物過敏標籤,未必有實際進行相關測試,例如醫生使用相關藥物後,見病情反而加重,便可能判斷為藥物過敏,惟之後欠缺跟進檢測,導致藥物過敏標籤錯誤的情況甚為普遍。有研究顯示,全球約有9成的藥物過敏標籤屬錯誤標籤,而當中大概有8至9成患者被評估為風險較低的病人。
李續指,以往本地免疫及過敏科的專科醫生短缺,「唔知等到幾時先會有報告」,令醫生及病人甚少就藥物過敏標籤進行實質檢測。今次的研究反映了錯誤藥物標籤,會為病人構成感染風險,希望藉此喚起醫生及病人的關注。
此外,李又提到,一項由港大醫學院領導的研究發現,由經過培訓的護士、藥劑師等醫護人員負責提供藥物過敏評估,其效果與醫生相差不大,甚至效果會更好,因為醫生未別有時間與病人詳談。而今年初,醫學院的社區藥房就推出了一項由藥劑師主導、以研究為本的盤尼西林過敏評估先導計劃,任何人均可參與,至今約完成了100宗個案。他希望日後可以將有關服務推廣至全港的社區藥房,由藥劑師等人員為市民提供藥物過敏評估。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