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爆點/樓板下的怒火,從Netflix《牆外之音》聽見隱藏在韓國亮麗都市生活之下的無聲吶喊
當生活裡的每一聲腳步、拖椅、奔跑、手機丟在地上的震動,都成為你內心難以抹去的壓力,那些原本再尋常不過的日常聲響,都有可能成為驚悚片的開端。Netflix剛上架就直衝冠軍的韓國驚悚電影《牆外之音》便是以這樣的韓國都市現象為背景,攤開都市生活中最陰暗的一角,透過層音問題為起點,引爆一場從日常壓力引發群體瘋狂,再到黑幕揭露的驚悚片。
韓國都市中最常見的居住風景,就是大型公寓式集合住宅,而所謂的「層音」是公寓集合式住宅樓層間透過樓板傳遞的各種生活噪音,最常見的就是腳步聲、小朋友奔跑玩耍、家具拖動、吸塵器吸地板,或者東西掉落的聲響。在韓國,民眾最常申訴的生活噪音第一名就是層音,而調解申請的案件逐年攀升,甚至因為狀況嚴重,而衍生出專責機構「層音糾紛調解中心」。層音不只是韓國人生活中的簡單困擾,早就演變成一種社會性的集體焦慮,甚至曾經因為調解無果,而發生過不只一起震驚全韓國的「層音殺人事件」。
曾經執導過《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的導演金泰俊擅長都會驚悚題材,《牆外之音》再度深入日常細思極恐的恐怖,以他自身深受層音所苦,甚至與樓上及樓下鄰居交涉失敗的經驗為起始,開啟一連串日常生活引發的災難。《牆外之音》披著類型片的外衣,底層同樣是一場關於「朝鮮地獄」社會的批判,以及對房屋買賣制度、階級仇恨,與社會價值觀的沉痛抗議。導演從看似常見的「社區糾紛」入手,將故事講成了令人窒息的都市寓言,也讓《牆外之音》成為今年韓國社會驚悚片中相當有力的一擊。
韓國最具實力的中生代小生姜河那飾演男主角盧宇聲,身為一個生活在社會邊緣的普通上班族,他傾盡人生積蓄,買下一間84平方公尺的首爾小公寓,成為韓國人生勝利組的有房者。這個成就沒有帶來他期待中的夢想生活,反而成了身心崩潰的開始。高額的房貸與利息讓他陷入了還債地獄,於此同時,其他住戶也突然指控他是層間噪音的製造者,留言、投訴與上門謾罵等等各種荒唐事件接踵而來。他成為眾矢之的,被孤立、監視,甚至遭受暴力威脅。
姜河那出色地演出了「失敗青年中產階級」無法掌握人生的崩潰、失控及焦慮。原先對宇聲抱持懷疑的鄰居在察覺事件不對勁後主動聯絡,兩人聯手,試圖找出真正的噪音源,才發現大樓試圖掩蓋的恐怖真相:建商為了趕工偷工減料,導致樓板隔音效果極差,住戶代表為了炒房而掩蓋事實、推卸責任;而住戶們因長期無處宣洩的焦慮,早已習慣將責任投射到最容易攻擊的對象上。一場關於噪音的日常糾紛,一路拉扯出整串橫跨黑心建商、炒房及幣圈亂象、媒體嗜血、群體排擠、法律失能的巨大社會寫實拼圖,看完只令人不寒而慄。
《牆外之音》試圖探討的企圖心遠遠超越噪音,而是城市對所有個體的擠壓。電影用近乎寓言的方式,描繪出現代都市裡的普通中產階級如何在「有房就是成功」的神話下被緩慢榨乾,以及在無限重複的建築裡度過日復一日,彷彿沒有盡頭的生活,最終在混凝土與牆壁隔成的監獄空間中,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逐步失去身而為人的尊嚴。
電影裡中盧宇聲並不特別,他代表了每個社會裡,所有夢想擁有安穩生活,卻被現實拖入無間地獄的青年群像。《牆外之音》既聰明又殘忍,恐怖的是那種一點一滴被生活吞噬的日常,真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噪音,而是隱藏在噪音背後對生活的無力感,以及整個社會都在瘋狂追求成功的失控。《牆外之音》的韓文片名是《84平方公尺》,84平方公尺,換算成台灣的住宅坪數是大約25坪,也是一般韓國普通公寓住宅的大小。為了擁有一個這樣的房子,許多人賭上了人生,甚至輸掉了整個人生。如果房子能發出聲音,那麼層音,或許就是他們代替無聲的屋主們發出的嗚咽及吶喊。
《牆外之音》Netflix熱播中。
自介:
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