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期來臨 內政部、原民會推原鄉防災韌性 強化救災整備訓練
隨著台灣進入汛期與颱風季節,原鄉部落因地理位置特殊,長期面臨「孤島效應」挑戰。內政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今日(16日)舉辦「114年防颱整備記者會」,內政部長劉世芳與原民會主委曾智勇(Ljaucu‧Zingrur)合作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機制與跨部會整合」,強化原鄉部落防災整備與訓練。
隨著氣候變遷,極端天氣成為常態,台灣近期將進入防汛期與颱風季,台灣多處原住民部落長期面臨孤島效應、交通中斷與複合災害等挑戰,政府積極強化全社會防災韌性,整合各部會及原鄉部落資源,共同提升原鄉防救災整備量能。
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偏遠原鄉部落常成為第一線受災區域,內政部攜手原民會及國土署盤點全台184處高風險易致災部落,針對可能因道路中斷、電力中斷而形成孤島效應的地區提前建構防護系統,除了推動預防性撤離、異地安置等應變措施外,也投入儲能電池、太陽能、小型水力與發電設備等關鍵基礎設施,確保災時仍能維持基本生活需求與通訊電力不中斷。
劉世芳強調,內政部更進一步推動「防災士訓練與T社群應變隊」制度,截至今年5月底,已訓練約4萬8千名防災士,未來將結合替代役役男及後備軍人,強化基層防災應變能量。劉世芳說:『(原音)我們希望能夠推動叫T社,剛剛有跟曾主委報告,「T」第一個是台灣,「社」就是我們的社群應變隊。什麼叫社群應變隊?就是除了我們鄉鎮區公所裡面的區長或者是很多其他的同仁之外族人如果能夠團結起來,幫忙做撤離的工作,幫忙做這個,一般我們能夠在撤離的時候馬上在時間內完成這種工作,有的部分的話,更能夠合作得非常好,這樣子的部分就慢慢建構起來,我們就是一個Team。』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曾智勇(Ljaucu‧Zingrur)表示,現階段多處原鄉部落自主避災意識已大幅提升,颱風來臨前,族人多能配合預警,撤離至活動中心或體育館等安置據點,現場也備有熱食、棉被及完善的生活物資,讓族人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等待颱風過境。災後,族人也會主動返家復原,整體應變流程相較過去更為成熟順暢。
曾智勇強調,中央與地方持續盤點災害風險熱區、強化基層應變協調,目標是讓族人對政府防災體系有更大的信心。原民會也將持續跨部會合作,全面提升原鄉防災韌性,守護族人的生命安全與家園穩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