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斷崖式失血」!急診醫師走不停,健保投入40億留人,醫嘆:看不見盡頭
醫師人力短缺加劇,有醫師預估,今年急診醫師離職人數恐破百人。年輕醫師不是出走,就是不願投入,醫療現場青黃不接。急診科醫師直言,急診早無淡季,全年如同旺季,馬不停蹄,看不見盡頭。衛福部宣布投入40億元健保預算「留人」,真能止血嗎?
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田知學引述台灣急診醫學會年初的調查指出,光是5月預估已有66人離職,年底前考慮離職者超過50人,而這份調查尚未涵蓋之後新增的離職意願者,推估全年恐怕將有超過110人出走,顯示急診人力流失速度遠超過新進人力的補足,醫療體系正面臨嚴重的失血危機。
田知學發文表示,今年通過急診專科口試、即將成為主治醫師的人數不到百人,而選擇離開急診領域的主治醫師卻將超過百位。
出走潮不止,醫師:社會仍習慣沉默
她說,這不只是人力流動的數字對比,而是整個醫療體系失血警訊,須正視這個令人心痛的現實。除了急診,愈來愈多專科正面臨醫師人力斷崖式流失,我們竟然還習慣沉默。
田知學表示,身為第一線醫護人員,不得不說出真實感受,在健保的光環下,是無數醫療人員,在制度縫隙中被壓榨、犧牲,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不是不努力,是努力太久、太累,還沒有人聽見。」
她也提及,不是只有護理人力撐不住,連醫師都正在一批批離開。醫療崩壞不是突發災難,而是制度選擇對醫護人力的疲憊視而不見,社會選擇把壓力丟給還沒倒下的那群人。
急診科醫師林錦生在「達特傑生 Dr.Jason」頻道也提及,近期急診醫療現場掀起一波「逃兵潮」,醫師離職潮警訊頻傳。
他說,急診病患多,病人候床、候診時間增長,醫師工作壓力與負擔增重,高壓緊繃的環境,大家的情緒都難掩火氣。他感歎,忙碌總是看不到盡頭,過去急診尚有淡旺季之分,「現在沒有了,都是旺季!」
有醫師預估,今年急診醫師離職人數恐破百人。(僅為新聞情境示意圖)周彥妤攝
年輕醫師不走急診,急診醫師平均年齡增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全台急診專科醫師約1700人,與五年前相較略有增加;然而,值得關注的是,急診醫師平均年齡逐漸上升,代表投入急診專科訓練的年輕醫師明顯減少。
他說,急診室持續壅塞、醫療人力不足、病床數調降與病患長時間待床等問題,讓急診工作壓力與風險大增,使得年輕世代對急診科望之卻步,才是最根本且棘手問題。
台灣醫師逐年高齡化。根據醫師公會全聯會統計,全國醫師的平均年齡為51.5歲,仍在執業的最高齡醫師已達103歲。進一步分析顯示,各專科中以急診科醫師平均年齡44.6歲最年輕,婦產科醫師則以平均56.7歲為年齡最高的科別。
醫師出身的國民黨立委陳菁徽表示,針對健保點值不足、急診壅塞、門診限制等多項醫療問題,在立法院9日質詢中,衛福部長邱泰源卻回應:「我們要從根本解決醫療問題,讓人民更健康,儘量不要生病。」
她批評,這番言論是什麼「何不食肉糜」、「何不別生病」?若真如此簡單,我們還需要健保做什麼?需要醫療資源做什麼?當政府無力改革醫療體系,只剩一句「請民眾多利用分級醫療」當擋箭牌。在健保制度性問題未解的情況下,台灣醫療體系,尤其是急重難罕領域,正面臨嚴峻危機。
陳菁徽提及,除了醫護人力短缺,連重症醫療基本人力與資源也開始崩盤。日前嘉義長庚醫師在內部工作群組中傳了一則警告訊息,表示目前神經科人力不足,夜間無法再收治腦中風患者,除非病患已經確認為「中風明確案例」。這不只是一次因應人力困境的應急措施,而是整個重症醫療即將全面瓦解警訊。
衛福部擬補助40億餘元「留才」,健保署:達成指標才加碼給付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健保針對醫護補助的40多億元資金已在發放程序中,6月開始撥付,並將配合其他措施,盼減輕醫護負擔、穩定人力。
邱泰源說,政府持續改善醫護急診環境,要求院方合理調配工作壓力時數,主要三項對策包括:第一,院方須合理調配病床資源;其次,強化區域整合與合作,例如27家部立醫院在疫情與轉診期間已有相應規劃與執行;第三,持續推動分流分級制度,盼與民眾共同落實。
健保署回應,3月已調整健保給付架構,總計挹注42.35億元,針對急診壅塞與醫護勞務給與補強。其中,住院護理費用每年增加約24.97億元,用以留住護理人力並減緩關床問題;急診相關項目則包括醫師診察費、護理費等,預計每年新增支出約11億元,藉以改善急診工作條件。
此外,健保署強調,醫院需達成如調升醫護薪資、縮短急診停留時間、提升加護病床使用效率等指標,才能獲得加碼給付。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