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群帝國到全球箭靶,Meta 祖克柏到底怎麼了?
我們讓一間公司、一個人影響了世界的資訊環境。
We’ve let one company, one man, influence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world.
──Facebook(現 Meta)吹哨者豪根(Frances Haugen)
2025 年,對 Meta 而言,可說是「開局不利」的一年。
數年前,臉書吹哨者豪根向《華爾街日報》提供一系列內部文件,促成後續系列報導「臉書文件」(暫譯:The Facebook Files)的發布,並引發後續的法律攻防戰。
這些爭議延燒至今,隨著另一位吹哨者、前 Meta 全球公共政策總監溫恩—威廉斯(Sarah Wynn-Williams)的現身,再次讓 Meta 被拉至輿論與監管的聚光燈之下。
除了忙於反駁溫恩—威廉斯提出的「平台審查」指控外,Meta 也因川普政府第二任期的「打擊科技巨頭」計畫而焦頭爛額。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更於當地時間 4 月 14 日親上火線,為「Meta 反壟斷案」進行辯護。
究竟 Meta 如今深陷哪些爭議?其中與臺灣民眾息息相關的「審查爭議」又是什麼?本文將帶你一探究竟。
Meta 吹哨者:與中國政府密切聯繫、審查內容
近幾個月以來,儘管如 Tesla 執行長馬斯克在內的科技巨頭們,因各項原因頻頻登上新聞版面,Meta 卻可說是完美全身而退,未被捲入任何重大爭議,一直到今(2025)年 3 月 11 日。
這天,前 Meta 員工溫恩—威廉斯以《Careless People》(暫譯:漫不經心的人)為名出版回憶錄,詳細記錄她在 Meta 就職期間的親身經歷。自那刻起,Meta 迅速稱為美國政壇與媒體關注的焦點,參議員們也紛紛將注意力轉向它。
儘管 Meta 以溫恩—威廉斯於 2017 年離職時簽署的「禁詆毀條款」(non-disparagement clause)為由,禁止她藉由宣傳或出版新書詆毀公司名譽,並在日後成功獲得仲裁裁決支持這項主張,Meta 卻未停止動作,仍不斷對她施壓。代表溫恩—威廉的律師表示,每當她發表任何被認為是「詆毀」Meta 的言論時,Meta 都會威脅對她處以 5 萬美元(約新台幣 162 萬元)的罰款。
然而,根據美國商業媒體《Fast Company》報導,《漫不經心的人》一書仍突破重圍,在亞馬遜(Amazon)暢銷書排行榜中飆升名次。在此書備受關注之際,溫恩—威廉斯更在當地時間 4 月 9 日現身國會山莊,於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犯罪和反恐小組(the US Senate Judiciary Subcommittee on Crime and Counterterrorism)作證,公開質疑 Meta 與中國政府密切聯繫,以及平台上的審查制度。
我看見 Meta 高層一再破壞美國國家安全、背叛美國價值觀。
I saw Meta executives repeatedly undermine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betray American values.
──Meta 吹哨者溫恩—威廉斯
在聽證會現場,溫恩—威廉斯以這句話開頭,娓娓道來她在 Meta 任職期間的所見所聞。她直言,祖克柏一方面將美國國旗裹在自己身上,激力展現愛國形象;另一方面卻花費 10 年的時間,在中國打造一間價值超過 180 億美元(約新台幣 5,850 億元)的企業。
根據《DPA International》報導,溫恩—威廉斯更揭露了 Meta 及中國政府間的合作關係,包含一項將 Facebook 引入中國的「秘密任務」,及 Meta 應中國政府要求打造的「客製化的審查工具」。
她指出這項名為「病毒式計數器」(Virality Counter)的機制,會額外標記瀏覽次數超過一萬次的文章,並將該文提供給「主編」審查,而此套系統不僅限於中國境內使用,連香港及臺灣的內容皆曾見此使用痕跡。
最終,根據《CBS News》整理,溫恩—威廉斯亦在作證期間強調,早在 2015 年開始,Meta 就開始向中共官方介紹包含人工智慧在內的關鍵技術,並聲稱 Meta 的 AI 模型 LLaMA 已被企業用於「OpenAI 中國競爭者」DeepSeek 的開發過程。她呼籲參議員須持續調查 Meta 在中國人工智慧發展中扮演的角色。
各界與 Meta 反應一次看
溫恩—威廉斯的揭發行為,讓美國社會再次關注 Meta 及其與中國間的複雜關係。
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犯罪和反恐小組主委、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強調,參議員們未來將繼續對 Meta 展開調查,並再次要求祖克柏親自出席作證,「這不會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This will not be the end.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犯罪和反恐小組主委、共和黨參議員霍利。圖/Maxim Elramsisy@Shutterstock
聽證會結束後,霍利也公開表示儘管自 2018 年以來,祖克柏已八度前往國會作證,但他仍希望祖克柏能來到現場親自接受問詢,並直言透過種種資料,他並不相信祖克柏在過去的作證中說了實話。
針對外界的指控,Meta 迅速發表聲明反駁,其發言人史東(Andy Stone)更表示溫恩—威廉斯的證詞「脫離事實並充滿虛假指控(divorced from reality and riddled with false claims)。」同時根據《SFGATE》報導,在史東提供給該媒體的聲明稿中提到,「儘管祖克柏本人曾公開表示公司有意在中國提供服務,但事到如今他們從未在中國境內提供相關服務。」
此外,Meta 亦逐一否認溫恩—威廉斯的證詞,包含指控 Meta 與中國政府間的關係、開發文字審查工具、向中國分享使用者資料等,並表示他們致力於對其在中國開發的業務保持「透明態度」。
截至目前,Meta 並未針對「要求祖克柏前往作證」一事發表任何聲明。
Meta 新戰場: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除了「審查制度」爭議外,Meta 近期同樣身陷美國數十州及聯邦政府發起的「反壟斷訴訟」風暴。
這起訴訟聚焦於 Meta 在 2012 年及 2014 年,分別以 1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24 億元)及 19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172 億元)收購 Instagram 及 WhatsApp。此斥資巨額的收購行為,如今被美國反壟斷執法人員認定是 Meta 為了鞏固自身在社群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壓制潛在競爭對手的手法,涉嫌違反《反壟斷法》(Anti-Trust Law)。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因而向聯邦法院申請永久禁令,要求 Meta 退出其對 Instagram 和 WhatsApp 的控制權,藉拆分我們所熟知的「Meta 宇宙」,維持數位市場的公平競爭。
這場標誌性的反壟斷審判,於當地時間 4 月 14 日在聯邦法院開庭,祖克柏作為此案的首位出庭證人,當天身穿深色西裝、淺藍色領帶為其公司辯護。
根據《BBC News》報導,該場審判中,聯邦貿易委員會律師馬西森(Daniel Matheson)於開場陳述(編按:指開審前,向法官或陪審團就案件性質提供的簡要介紹)中指出,Meta 之所以收購 Instagram 和 WhatsApp,是因為他們意識到接下來可能將面臨激烈的社群競爭,因而選擇「直接收購競爭對手」,比與他們直面競爭要來得容易。
Meta 的最後一搏:向川普遞出橄欖枝
美國總統川普(左)和祖克柏(右)昔日握手畫面。圖/Rawpixel.com@Shutterstock
在 14 日的開庭辯護中,面對指控,Meta 的律師韓森(Mark Hansen)堅定表示,本案的核心應是「科技產業的結構性問題」,而非 Meta 單一企業的決策瑕疵。
他強調,Meta 最初的併購決定僅是為了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並回應科技「同行」們的商業決策,以便在競爭激烈的社群環境中存活。而他也進一步指出,綜觀歷史上的公司併購申請,若未曾有「為改善社會環境而進行的收購」被判定違法,那過去 Meta 併購 Instagram 及 WhatsApp 的行為就不應被判定為非法。
與此同時,《CNN》同步揭露,祖克柏正不遺餘力地透過私人晚宴、政治捐款及增加對 Meta 平台的策略性改變(編按:Meta 於今年 1 月宣布將撤銷共和黨認定為文字審查的平台審核政策),向川普遞出橄欖枝,並於公司站內信直言:「這將是我們與美國政府建立有效合作夥伴關係的機會。」
早在今年 1 月,時任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李納汗(Lina Khan)就曾示警,Meta 在內的科技巨頭們正尋求川普第二任期政府的「甜心交易」(sweetheart deals),並表示他們可能會用某種和解方式,以極低的價格解決糾紛,藉此逃避法庭上的責任認定。
前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李納汗。圖/lev radin@Shutterstock
本案訴訟審判對臺灣讀者而言可能過於「突然」,但其實聯邦貿易委員會自 2019 年 6 月以來,就一直對 Meta 進行反壟斷調查,並在川普第一任期時(2020 年 12 月)正式提出第一次訴訟要求,該訴訟在半年後被駁回(編按:聯邦貿易委員會於拜登任內再次提出申訴,因而促使本次審判的發生)。
如今,這場 Meta 反壟斷判決將持續兩個月的攻防,若後續法院裁定聯邦貿易委員會勝訴,Meta 可能被迫拆分 Instagram 和 WhatsApp 的管理權,成為繼 1984 年美國電信龍頭 AT&T 拆分案後最大規模的企業拆分案,不僅將重塑未來全球社群世界的版圖,亦將影響往後科技巨頭的併購策略。
反壟斷的歷史鏡像及未來
如果我們不願意服從皇帝,我們就不該臣服於一名能壟斷貿易、阻止競爭並操縱商品價格的商業獨裁者。
If we would not submit to an emperor, we should not submit to an autocrat of trade with power to prevent competition and to fix the price of any commodity.
──美國參議員休曼(John Sherman)於 1890 年推動《休曼反壟斷法案》(Sherman Antitrust Act,後多被稱為《反壟斷法》)的辯詞。
這句來自 135 年前的警語,如今正在 Meta 反壟斷案訴訟中獲得重新詮釋。
同時,另起重大的反壟斷案件 ──Google 訴訟案 ──亦正在華府法院攻防中,自去(2024)年夏天,美國司法部贏得該案件的第一階段後,未來該案將如何發展亦值得我們關注。而除了 Google 及 Meta 外,蘋果、亞馬遜亦正面臨美國執法部門提出的反壟斷訴訟。
隨著 4 月 14 日聯邦法院敲下法槌,這場融合法律辯駁、產業變化及政治角力的世紀審判,正考驗著川普政府首次兌現其「打擊科技巨頭」承諾的決心。究竟未來此案件將如何變化,又會為社群版圖帶來哪些影響,產業界正時刻緊盯。
無論這場訴訟案結果為何,Meta 案想必都將成為重新定義「壟斷」概念的歷史分水嶺,並為全球科技產業監管及社群變化留下重大影響。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從社群帝國到全球箭靶,Meta 祖克柏能撐過「反壟斷+中國關係」雙線圍剿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一文看懂 DeepSeek 是什麼:「橫空出世」的便宜 AI,有望成科技革命領頭羊?
●【臉書聽證會】祖克柏高竿的「危機處理」 vs 參議員「科技文盲」般的提問:你聽出隱藏版訊息了嗎?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顯示全部
留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