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ChatGPT不再供醫療法律投資建議!要推專業版?一文了解原因與實情

TVBS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沈惟中
OpenAI 悄悄更新其使用政策,闡明「不得提供需專業執照的客製化建議」的條款。(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OpenAI 於 10 月底更新使用政策,限制該工具不得提供法律、醫療及投資等專業建議,引發許多網友不滿,高喊退訂。外界推測,此舉與模型幻覺風險、倫理責任及潛在法律訴訟有關,也可能是為推出專業版鋪路。不過,OpenAI 隨後澄清 GPT 功能並未改變,仍可提供一般資訊。本文帶您了解這項政策調整的成因、實情與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OpenAI更新使用政策 網路論壇炸鍋

OpenAI 於10月29日悄悄更新其使用政策,闡明「不得提供需專業執照的客製化建議」的條款。根據官方,用戶不可利用 OpenAI 的服務提供「需要執照的專業建議,例如法律或醫療諮詢,除非有持證專業人員參與」。

這項更新一出,立即在社群媒體與國外論壇掀起熱議。外媒報導指出,許多用戶透過 ChatGPT 進行醫療影像分析、健康狀況判讀或投資模擬,如今這些功能已被禁止。

Reddit 上的討論串更是「炸鍋」。一名外國網友在 10 月 31 日發文表示,他嘗試讓 ChatGPT 分析醫學影像時遭到拒絕,AI 回覆「不再分析醫療圖片」,並附上最新政策連結。該網友抱怨:「這些都是我常用的功能,這樣我還有必要訂閱嗎?」不少用戶附和。

同時,也有傳言指出,OpenAI 此舉或許是為後續推出專業版本鋪路,例如「醫療版 GPT」、「金融版 GPT」或「法律版 GPT」等,屆時可能以更高費用提供專業應用。雖然 OpenAI 尚未證實此說法,但市場推測該公司正嘗試在「高風險領域」劃出界線,以防止法律糾紛並為商業化應用預作準備。

為什麼要更新政策?模型幻覺與倫理陷阱的雙重風險

根據《NEXTA》及《Techtimes》等外媒報導,ChatGPT 的新規明確將自身定位為「教育工具」,而非「顧問」。原因不僅是法律壓力,更是「幻覺」(hallucination)與道德風險帶來的現實挑戰。

OpenAI 與其他大型 AI 公司近年都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模型會生成「看似正確但實際錯誤」的資訊,並以極高自信呈現。這種「令人信服的錯誤」在詩歌創作時或許無傷大雅,但若涉及醫療診斷、法律文件或投資建議,後果可能相當嚴重。

例如,有研究指出,一名男子在參考 ChatGPT 的飲食建議後,誤以為可以以「溴化鈉」取代鹽分,最終導致罕見精神疾病發作。該案例8月於《內科醫學年鑑》刊登後,引發醫學界對 AI 建議的安全性高度關注。

OpenAI 此前也坦承,其模型在心理健康相關對話中「未能充分辨識妄想或情緒依附的跡象」,因此在 8 月已加強心理健康防護措施。新政策的出台,顯示公司正在明確劃出「AI 與人類專業」的界限。

模型幻覺與倫理陷阱

除了內容錯誤風險外,AI 的「倫理陷阱」同樣受到關注。報導指出,部分用戶將 ChatGPT 當作替代治療師使用,甚至傾訴心理危機,但模型並不具備人類同理心,也無法依法律義務提供安全保障。OpenAI 也強調,任何心理危機都應由專業人員介入。

在財務與法律領域亦然。ChatGPT 可以解釋 ETF 是什麼,但並不了解使用者的資產結構、負債比或風險承受度。若用戶據此進行投資決策,不僅可能誤判市場,更可能因違法行為招致罰則。

此外,AI 對使用者資料的處理也存在風險。專家提醒,輸入個資、收入、銀行帳號或社會安全碼等敏感資訊,都可能進入訓練資料庫中被記錄。甚至讓 AI 代寫遺囑,也可能因遺漏公證條款導致文件失效。

OpenAI 澄清:仍提供一般性資訊

面對外界熱議與誤解,OpenAI不久便出面澄清。根據《商業內幕》報導,OpenAI 發言人表示:「這並不是新變動。ChatGPT 從來不是專業法律或醫療建議的替代品,但它仍是幫助人們理解法律與健康資訊的重要資源。」

OpenAI 的健康 AI 研究主管 Karan Singhal 也在 X上回應稱,外界流傳的「禁止提供醫療內容」說法「並不正確」,並強調「模型的行為並未改變」。他重申:「ChatGPT 從未被設計成取代專業諮詢,但它會繼續幫助使用者理解法律與健康資訊。」

事實上,OpenAI 的限制主要針對「個別化與具體建議」。舉例而言,若用戶告訴 ChatGPT 自己感冒了並詢問如何緩解,模型仍會提供一般建議,例如多喝水、喝茶、開加濕器,或在發燒時服用常見成藥。這類資訊屬於「一般健康資訊」,不屬於需要醫師執照的醫療建議。

這項區分也是法律上重要的界線,「個別化建議」才被視為專業諮詢,而提供一般資訊則不需執照。正因如此,許多媒體、創業者與網路意見領袖仍能在網路上分享健康知識或理財心得,只要明確聲明「非專業建議」。

使用者仍可以像使用「Google 醫生」那樣向 ChatGPT 詢問健康問題,但不能將模型的回覆當作專業診斷或治療依據。換言之,GPT 仍能協助「理解資訊」,但不應被當作「取代專業」。

使用 ChatGPT 時應注意的事項

儘管 OpenAI 強調 ChatGPT 仍可作為教育與輔助工具,專家提醒,用戶在使用時仍應謹慎處理隱私與資料安全。外媒指出,最關鍵的原則是:不要將任何機密或敏感資料輸入 ChatGPT。

例如,科技記者絕不會把「未解禁的新聞稿」交由 ChatGPT 摘要,因為這些內容會被上傳至第三方伺服器,使用者將失去對資料的掌控。同樣地,若輸入客戶合約、醫療紀錄或護照號碼等資訊,也無法保證這些內容儲存在哪裡、由誰檢視。

這樣的轉變也反映出生成式 AI 在實際應用上的風險。從誤判健康狀況、生成錯誤的法律條文,到幻覺出不存在的金融數據,模型在高風險場域的失誤成本極高。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際相關文章

01

海鷗肆虐釀188死、鳳凰颱風接著來 菲律賓宣布進入災難狀態

TVBS
02

京都嵐山竹子遭塗鴉!當局擬「砍部分竹林」 日媒直擊外國客闖私宅

TVBS
03

200萬年「冰河水」晶瑩剔透!他用杯子撈來喝 下秒就出事

三立新聞網
04

女兒邀43歲母赴舞會「媽媽竟與14歲舞伴產子」 手機曝光露骨影像!

鏡週刊
05

德川家康後代po對比照自嘲「長得像祖先」 網驚呼:將軍大人

太報
06

遛愛犬海灘散步驚見「超巨長海怪」沖上岸 專家解答真實身分!居民嚇傻:從沒看過

鏡週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