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超高齡社會近在眼前 社安網別漏接獨老
到今年九月,台灣已連續五十七個月出生人數少於死亡人數,人口數將近五年「生不如死」的連帶現象之一,就是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數已占總人口數百分之十九點八,台灣成為超高齡社會已近在眼前;另一方面,台北市有超過四成孤獨死是在死亡三天後才被發現,淒涼場景令人鼻酸。事實上,不只台北市,全台灣都應該將社會安全網鋪設得更加周延,別漏接了獨老。
今年三月,六十五歲的資深藝人張振寰被發現獨自陳屍家中數天,孤獨死的問題一度引起關注。但是,銀髮族獨自居住的現象日益普遍,據推估,全台灣有八十五萬宅僅有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居住,其中僅一名老人居住的宅數達到六十五點五萬宅。當然,許多銀髮族住在自有住宅或與親友同住,但仍有許多銀髮族仍是無殼蝸牛,這些長者可能都面臨「何處是我家」的問題。
以台中市而言,六十五歲以上獨居長者約占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百分之一點一一,達五千一百多人,其中一百四十七人住進社會住宅,居住率僅百分之二點八。獨居長者若無法住進社宅,又沒有自有住宅或與親友同住,只求能租到房屋,但據崔媽媽基金會調查,僅百分之九的房東願意租給弱勢族群,更只有百分之五願意租給獨居長者。單身長者沒有棲身之所,處境更堪憂慮。
早在二00七年就成為超高齡社會的日本,「住者無其屋」也困擾許多銀髮族,獨居長者往往被列為租屋拒絕往來戶,有房仲業者直言「房東基本上都不喜歡孤獨死」。日本政府為協助獨居長者解決租屋問題,二0一七年翻修「住宅安全網」,協助包括銀髮族在內的社會弱勢族群順利租到房屋。儘管如此,日本仍有七成房東不願租給獨老,也促使日本政府去年再度修法,從房租欠繳解決機制、房客過世後租約解除到遺物處理等層面,減少房東將房屋租給獨老的疑慮。
除了租屋問題之外,許多銀髮族也碰到住宅沒有電梯不敢出門、非必要否則不願出門的窘境,尤其是老舊公寓大多有此問題,而全台灣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舊公寓卻已達五百萬戶,約為總數的一半。近年來雖然政府補助老舊公寓增設電梯,但由於住戶意見整合不易、基地面積不足、住戶必須分攤經費,甚至一樓住戶還得「讓出」自家空間等因素,成功案例非常罕見。倘若銀髮出不了門變成「宅男」、「宅女」,對身心健康皆有不利影響。未來如何提升老舊公寓增設電梯的成功率,仍待政策面、法律面再加把勁兒。
事實上,銀髮族住的問題,台灣也有民間非營利組織(NGO)以公益角色投入。例如,本身沒有子女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瑄創辦「無子西瓜基金會」,宗旨就是關懷與服務膝下無子女的長者,該基金會辦理的「捐房獻愛心」專案,由基金會免費擔任「安養信託監察人」,捐獻者不但仍可使用該房產,而且在需要他人照顧無法獨居時,由基金會負起照顧責任;捐獻者過世之後,該房產用於基金會的善工之中,繼續照顧有需要的獨居長者,達到「人去愛留」的境界。
除了「無子西瓜基金會」之外,中華長照協會等民間單位也提供獨居長者小型公寓、認養獨居失依長者等服務,但整體而言仍為杯水車薪。面對未來幾年獨居長者沒有最多、只有更多的超高齡社會,朝野應以更積極的心態與做法,讓社會安全網接住每一個需要照顧的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