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台灣!這些國家政府也愛發錢
今(2025)年 11 月,「普發一萬」成為社群上的熱門話題,不少民眾熱烈討論要選擇哪家銀行領取補助、哪個通路優惠最多,商家也紛紛推出加碼活動,磨刀霍霍準備搶攻這波消費熱潮。
當實際徵收的稅款,高於預算編列時的預估數時,「普發現金」真的是最佳解方嗎?本文整理今年各國推出「普發現金/消費券」的案例,看看不同國家發動相關政策的各自原因。
南韓:因收入與居住地而異的「普發+補助」模式
7 月 21 日,南韓政府向全體公民及部分符合資格的外國居民發放現金補助,期望藉此帶動國內市場消費、刺激內需。
不同於臺灣採取「全民普發、金額一致」的不排富作法,南韓選擇兼顧普遍性與差異化的設計 ──政府先統一發放每人 15 萬韓元(約新臺幣 3,205 元),再依據公民收入與居住地區提供額外補貼。
舉例來說,低收入戶與單親家庭可額外再獲得 15 萬韓元,居住於首爾以外地區的居民還能多領 3 萬韓元(約新臺幣 640 元)。這種「普發+補助」的模式,被外界視為南韓政府在經濟政策上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嘗試。
這項被稱為「惠民消費券」的刺激方案,共動用了 20 兆韓元的補充預算。根據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統計,政策推出後的 9 月,國內 23 家主要線上與線下零售商總銷售額達 16.4 兆韓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15.2 兆,顯示確實帶來短期消費成長。
然而,與臺灣狀況相似,學界與民間仍在觀察這波刺激是否能轉化為長期經濟動能。對南韓而言,如何在「立即提振」與「長期穩健」之間取得平衡,仍是未來財政政策的最大考驗。
印尼:與鞏固當局信任度綁定的「8+4+5」經濟刺激方案
9 月 15 日,印尼政府在總統普拉伯沃的領導下,宣布啟動一系列社會與經濟激勵計畫,目標在於刺激國內經濟成長、降低失業率,並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的情勢下,為印尼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
據《CNA》報導,這項被稱為「8+4+5」的全面經濟刺激方案中,印尼政府計畫向全國約 3,500 萬戶家庭(約 1.4 億人)發放總額達 30 兆印尼盾(約新臺幣 555 億元)的現金補助。補助自 10 月起分階段發放,預計持續至年底 12 月。
儘管外界普遍認為,這項政策是在國內爆發大規模抗議後,為舒緩民怨而提出的政治性決策,但印尼學界與經濟圈仍多持肯定態度,認為現金補助將緩解社會民生壓力、帶動民間消費,並為疲軟的內需市場注入動能。
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經濟刺激計畫,印尼此舉更突顯「政治穩定」與「民生經濟」的綁定策略 ──當局試圖藉此重建信任,也為未來繼續執政鋪路。不過,該政策是否真能轉化為經濟信心,仍是一大考驗。
新加坡:發放現金補助,強化政府信任感
作為「保障包」(Assurance Package)及「消費稅補助券」(GST Voucher)計畫的一環,新加坡政府宣布將於今年 12 月,向符合資格的公民發放 200-700 元新加坡幣(約新臺幣 4,735-16,572 元)的特別現金補助,具體金額依據個人所得與房產持有情況調整,採取差異化設計。
這項政策主要是為了因應國內食品、交通與消費稅持續上漲所帶來的生活壓力。新加坡政府希望藉由此舉,減輕家庭在高通膨環境下的經濟負擔,並維持民眾對政府施政穩定性的信任。外界普遍認為,這不僅是經濟補助措施,更是具有戰略意涵與人文考量的政治舉措。
面對現金補助的發放,社會上亦出現主張以「消費券」或「禮物卡」取代現金的聲音,認為可更直接刺激內需、避免過度儲蓄。但在今年初國會辯論時,新加坡總理黃循財明確指出:「券(vouchers)只能作為臨時補助,而非長期解決方案。」
這番回應顯示,新加坡政府傾向以靈活的現金政策作為短期緩衝,同時將焦點放在長期的結構性改革,如提升薪資與生產力,以強化社會整體韌性。
臺灣:稅收超徵與對等關稅下的「普發一萬」
11 月 5 日開放民眾登記、11 月 12 日開始入帳的「普發現金一萬元」,是繼 2023 年統一發放 6,000 元後,歷年最高金額的普發現金措施。凡持有臺灣戶籍、居留許可或永久居留證的民眾,皆可透過官方網站申請領取。
該政策起因於國民黨團針對 2024 年達 5,283 億元的超徵稅收(註),提出「還錢於民 2.0」計畫,並提案修訂《預算法》,規定若未來中央超徵稅收超過一定比例,政府必須優先考慮普發現金,使「普發現金」議題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隨後,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措施,行政院為因應國際經濟情勢,推出規模達 4,100 億元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該法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時,名稱略修為《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並刪除原本針對台電的千億補助方案,改以普發一萬元現金給全體國民。
過去國民黨舉辦公聽會時,與會學者幾乎不認同將超徵稅收進行普發現金,認為此舉將會「債留子孫」。政大財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國樑當時表示,「政府舉債得到的收入應使用在可創造未來經濟效益的資本支出,即便會債留子孫,也必須留下建設給子孫。」
而未來臺灣政府如何在普發現金的短期刺激,與長期財政健全間取得平衡,並設計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福利措施,成為重要考驗。
結語
近年來,各國根據自身經濟狀況、政治環境與社會結構,採取了不同的設計與執行方式,從南韓兼顧普遍性與差異化的補助模式、印尼將現金發放與政治穩定策略結合,到新加坡以現金補助強化政府信任感,皆展現出多元的政策面貌。
其中臺灣「還稅於民」的普發現金政策,作為一項結合財政盈餘分配與社會民生關懷的創新嘗試,也引發廣泛討論。未來這項政策的實際成效,將不僅是經濟刺激的短期觀察,更須放在長期財政永續、社會公平及結構性改革的框架下評估。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普發現金政策如何與其他社會福利和經濟策略有效銜接,成為各國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臺灣及其他國家的經驗,將為政策設計者提供寶貴的參考與啟示,也提醒我們 ──面對經濟治理的複雜挑戰,單一政策並非萬靈丹,持續的調整與創新才是關鍵。
註:「稅收超徵」是指當年度實際徵收的稅款,高於預算編列時的預估數,雖然國庫因此獲得超出預期的收入,但稅收超徵並不等同於財政餘裕。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普發現金」不是只有台灣?南韓、印尼、新加坡也「發錢」,但理由與形式各不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總整理】「普發一萬」來了!登記與領取前,你必須知道的 6 個關鍵問題
●「從搖籃到墳墓」,政府補助你一輩子「坐享其成」──你也想成為阿聯酋人嗎?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