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基觀點》緊抱神主牌?!「非核家園」VS.「抗中保台」結構性衝突 哪一個玩假的?
Newtalk新聞
8月23日,公民投票「核三延役」,因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宣告失敗。美國《福斯新聞》(Fox News)等外媒指出,台灣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約97%),尤其在石油與天然氣方面,若無核能支撐,能源安全風險將顯著放大。台灣於2025年5月17日正式邁入「非核家園」,隨著核三廠2號機除役,核能發電全面歸零,成為亞洲第一個全面廢核的國家。然而,這一能源政策的里程碑,卻在「抗中保台」的國防韌性需求下,凸顯出深刻的矛盾。「非核家園」強調環境永續與反核意識形態,但台灣高度依賴能源進口,尤其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能源安全成為國防韌性的核心基礎。筆者認為能源為國防韌性的基礎,「非核家園」與「抗中保台」兩大論述無法相輔相成,出現結構性衝突與潛在風險,在執政者緊抱黨「神主牌」時,其中有一個必然是「玩假的」!
「非核家園」的能源結構挑戰
「非核家園」政策自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後逐步推進,目標在2025年實現核電歸零,並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四大政策為核心,搭配2050淨零排放藍圖。然而,政策執行以來,暴露多重結構性問題,與國防韌性需求形成直接衝突。
能源進口依賴與供應鏈脆弱性
台灣97%的能源仰賴進口,其中天然氣與石油為主要來源。根據經濟部能源署2023年數據,燃氣發電佔比達39.57%,燃煤42.24%,而再生能源僅9.47%。核電除役後,燃氣發電比例預計提升至50%,燃煤降至30%,再生能源目標在2026年10月達20%。然而,天然氣高度依賴進口(主要來自卡達、澳洲等地),且需經由海運抵達接收站,如高雄大安、台中、觀塘接收站。這些接收站位於沿海,易受軍事封鎖或攻擊影響。一旦中國實施海上封鎖,台灣能源供應鏈將面臨斷裂風險。美國《福斯新聞》指出,若無核能作為穩定基載電力,台灣在能源進口受阻時,將難以維持電力供應,進而削弱國防與民生基本運作。
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與調度挑戰
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受天候影響,間歇性問題顯著。例如,太陽能發電在夜間或陰雨天無法運作,風力發電則受風速限制。經濟部雖預估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可達20%,但2023年數據顯示僅9.47%,距離目標仍有差距。此外,台灣地狹人稠,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土地需求與環境爭議(如離岸風電影響漁業)限制其快速擴張。「綠色經濟研究中心」曾有報告指出,核電退場後,天然氣成為基載電力,但其調度時間長,無法快速應對再生能源波動,導致「鴨子曲線」(在有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商業發電中,一天中實際負載(actual load)及淨負載(net load)之間的落差)高峰時段的供電壓力加劇。這種不穩定性在戰時將放大風險,無法為國防提供可靠的電力支撐。
發電成本與經濟壓力
核電除役後,台灣轉向高成本的天然氣發電,國際燃料價格波動直接影響電價。2023年電價調漲引發民怨,顯示能源政策對經濟穩定的衝擊。台電雖稱核能占比僅3%(2024年4.7%),但其穩定性為電網提供調度彈性,降低對高碳、高成本火力發電的依賴。核電歸零後,發電成本上升不僅影響民生,也限制國防預算的分配。戰時若能源成本高漲,軍事後勤(如武器系統、指揮中心)將因電力不足或成本過高而受限,削弱「抗中保台」的長期作戰能力。
「抗中保台」的能源安全需求
「抗中保台」強調台灣在面對中國軍事威脅時,需確保國防韌性,其中能源安全是關鍵基礎。能源不僅支撐軍事行動(如雷達、導彈系統、指揮中心),也維繫民生與經濟運作,確保社會穩定。然而,「非核家園」政策在以下面向與「抗中保台」的能源需求形成衝突。
戰時能源自主性的缺失
中國若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能源進口將受嚴重影響。台灣石油儲備僅能支撐數日至數週,天然氣儲備更短。核電作為可自主運作的基載電力,能在封鎖期間提供穩定供電,減少對進口燃料的依賴。然而,「非核家園」完全放棄核能,使台灣在戰時幾乎無自主能源選項。美國前能源部長朱棣文指出,核能可為電網提供「喘息空間」,若完全依賴化石燃料,不僅成本高昂,還可能導致產業外移,進一步削弱經濟與國防根基。
電力系統的戰時脆弱性
台灣電力系統高度集中,發電廠與輸電網絡易受精準打擊。核電廠雖有安全疑慮,但其分散性(如核一、核二、核三)與穩定性可在戰時提供備援。反觀燃氣與燃煤電廠,需仰賴燃料運補,戰時補給線易被切斷。此外,再生能源設施(如離岸風電場)位於沿海,易受導彈或無人機攻擊,無法作為可靠的戰時電力來源。「非核家園」政策未充分考慮戰時電力系統的韌性,與「抗中保台」要求的穩定能源供應相悖。
地緣政治與國際供應鏈風險
中國對台灣的能源威脅不僅限於軍事封鎖,還包括對國際供應鏈的影響。全球天然氣市場受地緣政治影響(如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價格波動),中國可能通過外交或經濟壓力限制台灣的能源進口。核電作為本土化能源選項,能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但「非核家園」放棄這一選項,使台灣在面對中國的「非軍事脅迫」時更顯脆弱。外國媒體反覆指出,台灣能源依賴是「致命弱點」,中國無需開火即可通過能源斷供癱瘓台灣。
意識形態與現實的矛盾
「非核家園」與「抗中保台」的矛盾不僅在技術與戰略層面,還根植於意識形態與現實的衝突。
反核意識形態的優先性
「非核家園」源於反核運動與福島核災後的公共恐懼,強調環境正義與永續發展。然而,這一意識形態在台灣能源結構與地緣政治現實面前顯得脫節。台灣缺乏自產能源,核電除役後無法快速以綠能填補缺口,導致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加深,違背減碳目標。同時,反核立場忽略核能在戰時的穩定性優勢,使能源政策偏向理想化,無法回應「抗中保台」對現實主義的需求。
國防韌性與能源政策的脫鉤
「抗中保台」要求全面提升國防韌性,包括能源、經濟與社會穩定。然而,能源政策制定過程中,國防考量被邊緣化。核三延役公投失敗顯示,雖然同意票遠高於不同意票,但受限於對政策執行沒有信心以及可能的反對意識,超過7成民眾選擇沉默,致使公投未能過關。政府雖強調供電無虞,但未充分評估戰時能源斷供的風險,使「抗中保台」的戰略目標缺乏堅實的能源基礎。
短期承諾與長期風險的失衡
「非核家園」聚焦短期內實現核電歸零,卻忽略長期國防與經濟風險。核電除役後,台灣電力系統的調度彈性下降,碳排與電價上升,影響產業競爭力與社會穩定。這些問題在平時已引發爭議(如頻繁跳電),在戰時將進一步削弱後勤與民心,與「抗中保台」要求的長期韌性相違背。
理想與現實的「要命」差距
「非核家園」與「抗中保台」在能源安全與國防韌性上的矛盾,源於能源結構的脆弱性、戰時自主性的缺失以及意識形態與現實的脫節。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核電除役後對天然氣與燃煤的依賴加劇,使供應鏈易受地緣政治與軍事威脅影響。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與高成本火電無法滿足戰時的電力需求,而反核意識形態的優先性進一步削弱了對能源安全的理性考量。在「抗中保台」的背景下,能源作為國防的命脈,需具備自主性與穩定性,但「非核家園」政策卻使台灣在面對中國的潛在威脅時更加脆弱。這一矛盾不僅是技術與政策的挑戰,更是意識形態與戰略現實之間的深刻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