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花台幣 1,710 元,就當選市議員?
上圖為佐藤沙織里,她時常戴著眼鏡出席演講、訪問現場。圖/截自 さとうさおり@X
2025 年 6 月,無黨籍候選人佐藤沙織里以僅僅 8,458 日圓(約新台幣 1,710 元)的競選經費,成功當選東京都議員,震撼日本政壇。
佐藤沙織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選舉過程中幾乎未花費大筆資金 ──這與日本長年以來依賴大量造勢、拜票的傳統選戰文化,形成鮮明對比。
此一事件,是否象徵著日本政治文化正逐步轉變?年輕人真的開始積極投票了嗎?還是不花大錢選上,其實反映了更深層的「危機」?
本文將從最新選舉結果、在地觀察視角出發,解析背後的社會結構變化,以及日本政治的潛在轉型。
年輕候選人當選 ≠ 年輕人更願意投票
現年 35 歲的佐藤沙織里當選,讓不少輿論猜測:年輕人是否正掀起投票與參政的浪潮?但實際數據告訴我們,仍言之過早。
根據東京都選舉管理委員會最新公告,本次都議會議員選舉投票率為 47.59%,雖較 2021 年上升約 5 個百分點,但仍遠低於 1960 年代高達七成的水準。從選民結構來看,50 歲以上族群依然佔六成選票,與過去幾屆幾乎無異。由此可見,年輕選民的投票率並無顯著改變。
換言之,相對年輕的佐藤沙織里勝選,並非源於年輕人踴躍投票,而是其他社會力量開始尋求「非典型候選人」作為出口。
值得探討的是,本次的投票率為 47.59%,相較於上期(2021 年 7 月 4 日)成長了 5% ──究竟成長 5% 的背景為何?是什麼因素使得更多人願意出來投票?
投票率上升 5% 背後:民眾的危機意識抬頭
上圖為街頭演講示意圖,非本次東京都議員選舉參選人。圖/張卉青 提供
就我長期生活於日本的觀察,投票率成長 5% 可被推敲的原因是:日本人似乎開始對社會的各種問題有了危機感,其中首都圈的人可能意識更高。
而這個危機感是如何被激起的?主要和近 20 年的大環境高度相關。也就是說,投票率上升的原因,可能與日本社會日益加劇的「中長期焦慮」有關。
事實上,日本經濟疲軟已非新話題,我在專欄文章中也經常探討:長達 30 年的薪資停滯、稅負攀升、日圓貶值、企業紛紛加強對海外市場的投資等。社會保障負擔日益沉重,加上勞動力短缺與人口老化,壓力已逐步滲透到中產階層與地方社區。這些結構性問題讓民眾對現狀日漸不滿,對政治回應的期待也逐漸提高。
而如此時空背景,讓政治素人、無黨籍候選人,或有明確政見的非主流人物,在競選時有了適合進攻的切角,提出自己的各種政見,在選戰中比以往更容易獲得共鳴。
被期待能「清理死水」的政治人物
日本前述種種棘手課題,正如同一潭死水,其惡臭無人能解。而「只用 8,458 日圓就當選」的佐藤沙織里,就宛如處理這灘死水的專業清潔員 ──她的本業是會計師、税理士(稅務師),因此面對稅金高漲的問題,被許多民眾視為最能提出有效解方的其中一人。
事實上,佐藤沙織里並非第一次投入選戰,過去選舉中她雖未能勝選,卻因而獲得許多曝光機會。她在參與東京都千代田區區長時,也曾因被競爭對手黒川敦彦妨害競選活動,而登上各大媒體版面,算是另一種面向的公共曝光。
有趣的是,由於她每次競選的參政標語和主軸都離不開「減稅」,且在出席街頭演講、電視訪問時,都會戴著一付給人專業感的眼鏡,因此她的眼鏡被選民稱作「減稅メガネ」(中譯:減稅眼鏡)。
這次的東京都議員選舉當中,她的政見亦主要聚焦在減稅、降低社會保險金額,還包括捍衛日本傳統文化與宗教場所、限縮外國人勞動力擴張等。其中,關於「抑制外籍勞工數、本國人優先就業」的訴求,引起不少共鳴 ──但我仔細一想,其實仍存在邏輯上的漏洞。
佐藤沙織里提出應減少引進低薪外國勞工,改以提升國內弱勢族群就業為先。然而實際上,日本吸引外籍勞動力的根本原因,正是本地人不願從事基層、勞力密集型產業,例如建築、工廠、農業等,因此長期以來仰賴以「技能實習」名義吸納外籍勞工。目前,在日外籍勞動者已突破 200 多萬人,當中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其中半數皆是以技能實習生身分居留。
現在,這些人口正填補本國勞動市場的結構性空缺,並非是來「搶奪」職位,尤其過去 10 年間,日本失業率平均維持在 2.5% 左右,並未出現「被外國人搶走工作」的實證支持。儘管如此,這卻成為少數政治人物拿來「政治作秀」的籌碼,大打「外國勞工會剝奪日本人工作」為參政標語,以獲取選民的支持,是一種便捷但具爭議的選舉策略。
非典型候選人崛起:在焦慮中尋找新希望
非典型政治人物崛起,或是民眾開始願意主動參與政治,往往與社會不安、制度信任崩解同時發生。最經典的歷史案例,便是眾所皆知的「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的崛起,正值德國因一戰戰敗,國家整體經濟動盪、失業率高,高額賠款更讓民眾不滿。同時,希特勒更將失業率高居不下的其中一個理由,歸咎於猶太人等少數族群「搶奪日耳曼民族工作」所造成。在種種背景因素下,有一個號稱能重啟日耳曼民族光榮的政治新秀出現,這對日耳曼民族成了一種鼓舞。
也就是說,當現有體制無法有效處理問題時,民眾可能會將希望投注於看似「局外人」的政治素人,或主張激進改革的候選人身上。
在這次東京都議員選舉中,我們或許可以說佐藤沙織里正是這種「危機感政治」下的代表人物。
佐藤沙織里的「減稅」,正是在「危機感政治」下誕生的人物。圖/取自 さとうさおり(佐藤沙織里)公式WEBサイト 官方網站
花小錢也能勝選的啟示
佐藤沙織里的當選,不只是「小資經費」逆襲成功的故事,更映射出日本社會正面臨深層結構調整的轉折點:選民開始嘗試「非主流選項」,尋找體制外的聲音。
她的勝選,也向日本傳統政黨發出一項警訊 ──當民意逐漸向素人靠攏,當大筆選舉經費不再等同勝選保證,政治的基本規則可能已悄悄重寫中。
未來幾年,日本政壇是否會迎來更多「8,458 日圓的奇蹟」?或是出現更多來自「非政壇」專業領域、有鮮明立場的候選人?值得持續關注。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只花 8,458 日圓」就當選的奇蹟:無黨籍、低成本、強政見,正逆襲日本政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成就日本、也綁架了日本的「上流老人」們
●人人平等的投票,很可能並不是最好的民主制度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