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羅世宏專欄:柯克遇刺、金莫停播與民主的新聞試煉

上報

發布於 1天前 • 羅世宏
美國深夜喜劇主持人吉米‧金莫因一句涉及柯克之死的評論,被川普政府施壓,節目遭到無限期停播。(美聯社)

當前美國新聞界,幾乎同時遭遇兩起考驗言論自由與新聞專業的衝擊事件。其一,是保守派青年政治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創辦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州遭暗殺,震撼美國政壇與媒體圈。其二則是知名深夜喜劇主持人吉米‧金莫(Jimmy Kimmel)因一句涉及柯克之死的評論,被川普政府施壓,節目遭到無限期停播。

這兩起事件,一前一後,讓人看到民主社會在高度政治化氛圍下,新聞媒體如何捲入爭議的核心。

公共反應與媒體兩難

柯克遇刺後,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第一時間投入現場報導,並回顧柯克的政治生涯與爭議性言論。然而,聽眾反應卻呈現出明顯分歧。有些人痛斥NPR在報導中加深社會分裂,甚至認為媒體是「助長邪惡與仇恨」的幫兇;也有人抱怨NPR對川普悼念柯克的片段處理過於「洗白」(sanewashing),沒有直言川普在激化美國政治暴力風潮的責任。這樣的批評,反映的不只是媒體用字遣詞的選擇,而是當前美國社會深陷政治兩極化時,媒體再怎麼努力追求平衡,幾乎都難以避免被指控偏頗。

更值得注意的是,NPR的臉書新聞貼文底下,湧入超過數千則留言,其中不少人以「以劍終亡於劍」、「自作自受」等語幸災樂禍。這不僅顯示政治暴力在網路社群中如何被「正常化」,也讓人質疑:公共媒體是否應該承擔更大的平台責任,對充斥仇恨的留言進行更嚴格的管理?但如同NPR的公共編輯所言,對新聞媒體機構而言,社群平台的留言數量過於龐大,難以逐一審核。這種「放任」雖有其現實限制,卻同時突顯公共領域正迅速淪為政治仇恨的擂台。

(美聯社)

查理‧柯克在猶他州遭暗殺,震撼美國政壇與媒體圈。(美聯社)

標籤政治與語言陷阱

另一項爭議來自媒體用語。許多聽眾批評NPR總是稱柯克為「右翼」或「保守派行動者」(right-wing activist),卻鮮少使用「左翼行動者」來形容美國本土人物。這種標籤使用的不對稱,容易讓受眾產生「右翼是異端,左翼是常態」的錯覺。雖然新聞學習慣用簡短的標籤快速描述並定位人物,但語言並非中性,它會在潛移默化中建構政治圖像。這也正呼應媒體研究學者所言:「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比單一報導內容更能塑造群眾的政治認知。

從台灣的角度看,此一爭議尤其值得警惕。台灣媒體在報導兩岸與政黨對立時,也常陷入語言陷阱,例如「統派」、「獨派」、「深藍」、「綠營」等標籤的濫用。這些用語在快速傳遞訊息的同時,往往也簡化了多元立場,甚至加深了社會對立。柯克之死在美國引發的語言爭議,對台灣媒體而言,是一面照見自身的鏡子。

金莫停播與言論自由的寒蟬效應

如果說柯克遇刺事件凸顯美國社會對政治暴力的分歧反應,那麼金莫遭停播則暴露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國家權力對言論自由的威脅。根據《Vox》專欄作家Zack Beauchamp的分析,川普政府透過聯邦通訊傳播委員會(FCC)主席布蘭登‧卡爾(Brendan Carr)之口,威脅若金莫繼續播出,就可能撤銷電視台執照。雖然法律禁止FCC干預節目內容,但在現實政治壓力下,美國最大地方電視業者Nexstar立刻表態,認定金莫言論「冷血、不符合公共利益」,進而宣布停播。隨後,ABC/迪士尼也跟進,導致金莫的節目在全美國的電視系統下架。

更驚人的是,根據CNN整理的時間軸,川普早在7月就多次公開放話,揚言金莫是「下一個」被整肅的對象,並在派拉蒙(Paramount)併購案獲政府批准後,持續施壓媒體。9月15日,金莫在節目中批評MAGA陣營操作柯克遇刺案,翌日立即遭Fox News等親川普媒體點名攻擊。9月17日,FCC主席卡爾更在訪談中稱金莫言論是「最病態的行為」,暗示將撤銷ABC執照。當晚,Nexstar與其他ABC地方台同步發聲明「強烈反對」金莫,隨即ABC宣布《吉米金莫直播秀》無限期停播。短短72小時內,從總統施壓、親川普媒體的點名攻擊,接著是獨立媒體監管機關出言威脅,再到商業媒體集團配合封殺,言論自由幾乎在一夕間遭到嚴重限縮。

媒體退縮與歐巴馬的警告

言論自由的倒退,往往不是始於政治鎮壓,而是源自於商業媒體公司自己的退縮。金莫事件之所以引起國際矚目,不僅因為一位知名主持人被噤聲,更因為媒體產業在龐大的政治與商業壓力下選擇退縮。前總統歐巴馬直言:「媒體公司需要開始挺直腰桿」。但現實是,當媒體集團同時仰賴政府核准龐大併購案、又擔心失去無線電視執照,選擇「自我審查」就成了最安全的生存策略。這不僅削弱了新聞媒體的監督力量,更讓新聞專業被掏空成純粹的市場計算。

金莫事件並非孤例。在同一時間,美國大學校園也出現令人不安的跡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近日竟向川普政府交出160名師生名單,此舉立即被批評為「新麥卡錫主義」。美籍越裔小說家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公開表示,他對母校感到極度不安,因為這所曾是1960年代「言論自由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發源地的校園,如今竟因為頂不住政治壓力而犧牲師生安全與學術聲譽。這樣的反差,折射出民主社會的脆弱,也凸顯著美國政治社會當前的威權氛圍。

民主社會的新聞試煉

柯克之死、金莫停播與柏克萊大學事件,雖然事件性質各異,卻同樣揭露著當代民主社會的脆弱。前者顯示政治暴力如何被群眾情緒合理化,媒體在其中既被要求平衡,又被質疑偏頗;其次則提醒我們,即使在以言論自由為傲的美國,政府仍可能透過監管制度與商業壓力達到審查效果;最後,柏克萊事件更警告人們,學術自由與師生安全都可能成為政治濫權的犧牲品。

台灣社會應從中看到借鏡。兩岸衝突陰影下,台灣媒體未來更可能面臨來自國內外的雙重壓力。一方面,社群平台已讓仇恨言論氾濫,媒體若僅僅「放任」,可能會加劇社會撕裂;另一方面,若政府或跨國平台濫用監管與演算法權力,新聞自由與學術自由也可能遭受寒蟬效應。

歷史一次次告訴我們,新聞自由若失守,民主將迅速倒退。正如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媒體與大學不應被迫選邊站,而應堅守忠於真相與多元聲音的立場。柯克之死、金莫停播與柏克萊事件,是美國發生的一連串悲劇,也是對全球民主社會的警訊。台灣若要日趨緊張的地緣政治中維持民主自由,就必須從當前美國政治社會態勢裡學到深刻教訓。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花蓮光復6歲女童困兩天奇蹟生還!同住乾姑姑遺體已尋獲

新頭殼
02

快訊/馬太鞍溪北岸「土石大量淤積」傳堤頂溢流 林保署回應了

TVBS
03

剛要去打撞球!苗栗2男大生與國光客運相撞雙亡 業者:尊重警方鑒定結果

CTWANT
04

全光復垃圾沖家門口!鄉民曝慘況:開始發臭

NOWNEWS今日新聞
05

馳援花蓮光復重災區 「走100公尺要掙扎20分鐘」搜救人員嘆:像回到莫拉克

太報
06

鋰電池工廠惡火延燒!36歲男創業僅一年 全家葬身火海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