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愛的海,這裡隨處可見!從萬博會到百年老街,走進神戶大阪,體驗百年不變的復古浪漫
根據摩爾定律,當今科技正以每3年增加4倍的幅度成長,甚至許多智能產品,在你我還搞不清楚使用方法的時候,便已經汰舊更新。如火如荼進行當中的萬國博覽會顯然最明白箇中底細。偏偏圍繞在萬博場外的大阪、神戶依然老(阪)神在在。百餘年的門戶大開,數十年的和洋居留,使得「阪神間少年」們鎔鑄出了嶄新靈魂,目光如炬地洞悉了時代行進的方向。商店街上、洋房群間、喫茶店內、洋食館裡,無處不是他們的約會足跡。且讓我們在老的阪神走過新的時代,且讓我們以新的靈魂活出老的日子。
那些阪神間的中年啊!──舊的不去,新的再來
「我因為生長在神戶,所以非常喜歡牛肉和海。在看得見海的餐廳吃牛排時,就覺得非常幸福。東京沒有海(有時雖然有,但不能下去),牛肉也很貴,實在很遺憾。有時想看海,就會到湘南或橫濱去,不過卻不知道為什麼有點不習慣。因為『特地來看海』的感覺會跑在前面。海的方面也有一點覺得像『嗨,歡迎光臨』似的。」
──村上春樹〈千倉〉
每當暑期迫近,我總在心裡暗自許願:這個夏天要去看海。按理而言,台灣四面環海,看海何其容易?就是盆地台北,1個小時車程也能抵達淡水、基隆、金瓜石、鼻頭角,但不知何以總覺得相隔一層。
讀到村上春樹的短文這才恍然大悟,因為自幼生長在香港,那係一個上班上課都得過海的城市,海景是這裡一束那裡一把,幾乎不假外求。搬到台北以後,海是海、看海是看海、去看海是去看海,三者其實不在一個平面。
與海同樣的是老派/復古/懷舊。台北屋子確實老得可以(部分甚至可以用殘敗來形容),然而絲毫沒有懷舊之感,依然稀鬆尋常。台北的老,是老的現實,不是老的氣質。我們必須規畫一趟週末復古小旅,專程到九份、到三峽、到大稻埕去──如同作家洪愛珠書寫〈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才能拾獲一些父母輩、祖父母輩的記憶零碎。
歡迎回來,一個世紀的海
可是神戶與大阪不是這樣的,無論海或老派,皆其來有自、皆俯拾即是、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縱然神戶早已躋身全球重要港口之列,而大阪甚至二度承辦萬國博覽會,現實是一再前進,底蘊卻還在那裡。簡單形容的話,台灣所謂老街,像是村上春樹說的有種「嗨,歡迎光臨」的感覺;關西那些老洋食館、老喫茶店、老洋房群、老商店街,倒是有種「嗨,歡迎回來」的感覺──你發現它,或你沒發現它,都不影響它兀自美麗。
如此說來,神戶大阪當然也是古城,只是鄰近的京都奈良過於奪目非凡,始終不曾有人以古城視之。
暫且不論前者作為日本首批對外通商的門戶,後者更在西元7世紀的大化革新期間一度成為天皇居所,經濟與政治的雙重責任,讓他們一方面延續民族原有的舊風舊貌,一方面轉譯異國輸入的新知新制。對比京都奈良,恐怕沒有人會覺得神戶大阪有文化、有底氣(就像中國大陸的京滬之爭),其實千百年間的舶來舶往、人走人留,沉積下了一點又篩汰過了一點,就是它們的文化底氣。
做個「禮直氣壯」的阪神E人吧
內陸的京奈對比臨海的阪神,屢屢令我想起《紅樓夢》裡經典一段:黛玉初進賈府當晚,眼見規矩處處與自家不同,難免覺得拘謹,此時後院傳來一陣笑語,使她心下納罕:「這些人個個皆歛聲屏氣,恭肅整嚴如此,這來者係誰?這樣放誕無禮?」未寫其形,先聞其聲,這是王熙鳳登場的架式,恐怕也是阪神二城的民性民心。
採訪期間,我在梅田轉乘電車,正當列車進站,車門才開,隨即瀉了一地興高采烈的吆喝吹哨聲。──原來,日本職棒例行賽事剛巧結束,車站頓時給身著球衣、頭戴球帽的熱情球迷染成了一片黑白黃色,那是阪神虎隊的標誌色。
而這還只是例行賽,枉論季後賽發生在心齋橋筋那些奇聞異事,我總遺憾沒能躬逢其盛。阪神的「放誕無禮」,愈發顯得京奈「歛聲屏氣」,反之亦然,二者論爭時常登上綜藝節目,成為茶餘飯後談資。然而一如《紅樓夢》讀到後來,恐怕少有讀者持續認為熙鳳無禮,她只不過是能在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游刃有餘,阪神的氣息與此同樣,係將E人的「禮直氣壯」一代一代交棒,交棒成為精神。
老吾老,幼吾幼,新吾新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俗話都是這麼說的,之於阪神卻未必妥貼。它倆的舊不必非得掃地出門,便有更多餘裕迎接新的世界/視界。時隔半個世紀,大阪再度挑戰承辦萬博(正式名稱「大阪‧關西萬博」,可見關西其餘縣市亦有支援),何以日本一線二線城市若干,偏偏選擇大阪肩負重任?原因可能很多,其中最主要者無疑是胸襟。在以國際交流作為首要目標的盛會裡頭,主辦單位非得包容開放、積極友善、舒坦自在否則不能切題,而大阪正是這麼一個地方,以村上春樹的話來說是:不裝飾、不諂媚、不造作的男人氣。
男人氣/女人氣如此二分,這在現今恐怕過於政治不正確了。其實,不裝飾、不諂媚、不造作,村上先生是用來形容神戶牛排的,我卻以為用來形容阪神二城也無不可。興許,因為他們是這樣的人,所以養出這樣的牛;或者,因為他們吃這樣的牛,所以養出這樣的人。無論如何,早已滲透血液骨髓,溶入基因與意識底層,等待有朝一日回過頭來驚覺──曾經曾經,西元2025年大阪‧關西萬博汲取的一切新知新制,終將化作舊風舊貌,再次傳遞,或再次煥發。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2025年7月號第161期《老(阪)神在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