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一片大海 巧手改寫廢棄漁網結局
3 觀看次數2021年10月21日,台灣「海廢再生聯盟」正式成立,透過公私立協力,串聯回收和再生業者,建構起海廢資源循環鏈。而過去一年多來,位於台東成功鎮的迦南海廢創生基地,積極從花蓮和台東漁港,每個月回收來數百公斤的廢棄漁網,有的粉碎後交付再生原料廠,注定被淘汰的,則發揮創意巧思,做成再生工藝品,已經累積出10多項商品,透過開設DIY課程,延續創生精神。
大愛電視記者 蕭志傑:「從水面一躍而出,眼前巨大鯨魚,高485公分,但總重量才47公斤,卻是成功鎮著名的裝置藝術,全是使用廢棄漁網製成。」
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執行長 郭亞民:「這樣的一個動作,我們想說去處理這樣的(廢棄)漁網,一個小小動作 是不是也可以,改變我們的環境跟我們的部落,所以當初的一個想法,初衷這麼簡單而已。」
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執行長 郭亞民:「在網路上票選了將近一千位的民眾,篩選它的名字,鯨是鯨魚的鯨,迦是我們迦南的迦,永是永續的永,所以剛好它的 名字叫 鯨迦永。」
「它是從我們那個纜繩線裡面,抽出來的 它真的是我們,原線材抽出來的,就成為我們一個文創商品。」
「成為我們的文創商品的有一個,就是手機吊飾的手鍊,或者是鑰匙圈,又或者是手環 又或者是項鍊。」
「台灣這邊 都會有所謂的,定置漁網 那相對就變得說,需要這些定置漁網的纜繩。」
眾多再生工藝品的源頭,親眼見證,果然都是原線材,到了回收廠商就得被淘汰。
「就藍色跟紅色,其實有時候就一個黑色。」
「(這是什麼網) 這是圍網,旗魚網 龍蝦的網子。」
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執行長 郭亞民:「就我們基本 我們現在東海岸,所用的(漁網)差不多也就5種,(我們會回收的) 恩 對。」
回收來的廢棄漁網,逃過了被焚毀的命運,但,棘手的還在後頭。
「(所以回收回來就這麼多髒),(不要的東西) 對 很多,我們處理這個漁網,我們賣出去 最高好了,15塊 (多少公斤) 1公斤。」
1公斤有多少,就只有眼前這一小袋。「(就要清潔成這樣) 對,要做到這樣子,我們還要做一個處裡跟清洗這樣子,所以廠商他們才會去收。」
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執行長 郭亞民:「其實我們有詢問過廠商或者是業者,他說如果有100公斤(廢棄漁網)的話,大概有40(公斤)到50公斤,它是一個消耗的部分,它沒辦法去做使用(再生)這樣子。」
「如果一般我們要去剪(纜繩),它太困難了 (剪不開) 對,我們是需要用這個機器,它的裁切能力就真的很好。」
再生、創生,原民會行動力挺「就是每個魚網都可以粉碎。」
粉碎效果,更立即見效。
「(很像是肉鬆的感覺) 肉鬆,還有那個吻仔魚。」
而在此之前,過程還得經歷一連串清洗、浸泡和晾乾,繁瑣流程,對照下,高下立判。
「左手就是清洗完的,這個是沒有清洗的,(就很髒的) 對。」
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執行長 郭亞民:「那我們只是一個小小團體,所以我們並沒有辦法像,就是大企業或廠商,能夠做這樣一個很快的再處理,所以我們基本上一個月,差不多處理的量,頂多是300公斤到500公斤左右。」
「然後我們今天要做的是單邊平結。」
「當初如果我們一開始,把漁網處裡完之後,交給廠商 這個動作很簡單,但是如果說我們去仰賴,這個部分的話 沒有把一些,可以利用的線材可以再加工的話,我會覺得很可惜。」
自動播放下一則
留言 0